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郑书传 三甲
郑书传 心理治疗师
厦门市仙岳医院 睡眠医学中心

失眠障碍的“十万个为什么”

992人已读

常见的睡眠认知行为误区

1.忍受失眠,讳疾忌医

很多人听说治疗失眠的药很可怕,长期服用会有依赖性,对大脑有损害,宁可忍着也不去看医生。长此以往,患者的体力、精力和情绪的稳定都会下降。原本只是简单的失眠症,但慢慢的有可能发展为抑郁症、焦虑症。

2.日思夜想,把睡觉当任务

睡眠像吃饭喝水一样,本来是常人一个简单的习惯,但是失眠的病人会把睡眠当成一个任务。从早上就会想,今天晚上几点睡,用什么样的睡姿,睡前吃什么药,一整天都会被睡眠问题所困扰,不停地去思考。可以想象,当他的意识被这种不良思想占据的时候,睡眠质量更不会好。最可怕的不是失眠而是怕失眠,如果一个人特别害怕失眠,他一定有失眠问题。

3.呼噜响,睡得香

打呼噜是已经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但患者还不太注意的问题。有人说自己有失眠问题,但家属发现他晚上呼噜很响、睡得很香。实际上对于这些打呼噜的人来讲,这个问题一点都不奇怪。呼噜比较响是由于病人气道比较狭窄,如比较肥胖、脖子比较短粗的患者,在睡眠中会出现睡眠呼吸暂停,大脑会缺氧。如果一个人晚上长期频繁出现睡眠呼吸暂停,大脑频繁缺氧,患者会觉得自己根本没睡着,或者是在做梦,或者身边发生的事情他都知道,长期处在大脑缺氧睡眠障碍的情况下,脑细胞也会受损伤。对于这类失眠患者,建议针对睡眠呼吸暂停的治疗,因为单纯的安眠药会加重他的睡眠呼吸暂停。

4.玩电脑玩手机,困了再睡

准备睡觉时,大脑皮层应该慢慢安静下来。看电脑玩手机,这种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会使人的大脑皮层部分兴奋起来,这与进入睡眠的状态完全是背道而驰的。建议大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5.不敢用药,觉得药物都有依赖性

很多人认为安眠药具有依赖性,吃了就停不下来,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对的。现在医药发展很快,很多药物对身体没有依赖性,可以很安全地使用。不能否认,如果没有合理的使用可能会造成依赖,但如果病人定期来看医生,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合理、适量的用药,是不会成瘾的,更不会对大脑造成损害。

6.随意用药,只要睡着就行

有的人随便吃药,看不同的医生,去不同的医院就诊,把不同的药物叠加起来使用,目的是只要能睡着就行,这种方法是万万不可取的。随意用药比不用药的问题还可怕。很多安定类的药物从药理机制上来讲是非常接近的,合理使用一种药物的时候是在使用剂量的区间内,但合并使用相当于超量使用,会给肝脏、肾脏造成负担,长期使用会严重影响大脑记忆力。

7.不找原因,只求方法

有人失眠了不找原因,只求方法。失眠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有人因为环境的原因,有人因为身体的原因,还有人因为抑郁症、焦虑症引起失眠。针对不同类型的失眠患者,医生的治疗方法是不一样的,所以首先要找原因才能去求方法。

什么是失眠障碍?

DSM-V对失眠障碍的诊断标准:

A. 主要症状: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早醒

入睡困难(时间长度≥30min)

睡眠维持障碍(时间长度≥30min或醒来次数2次以上)

早醒(提前30min以上)

睡眠质量差

B. 伴随日间功能障碍:影响工作、生活、学习等等

C. 一周三次以上,持续三个月以上

失眠了该怎么办?

失眠之后,第一步就是要找原因,找原因之后就开始找方法,找到方法,失眠问题得到解决后,还要防止失眠的反复。

1.找失眠的原因

环境因素:环境的变化很容易引起失眠的问题,如环境变化、倒时差等。

心理因素:常见的心理因素包括由焦虑症、抑郁症等疾病导致失眠,焦虑、紧张、担忧、胡思乱想不良心态导致失眠,或是和人吵架生气等导致晚上睡不着。

身体因素:睡眠呼吸暂停、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不好或者长期卧床体质较弱而导致失眠。身体因素导致的失眠,建议病人同时治疗躯体疾病,病情得到了控制,失眠可能就会很大程度得到缓解。

药物因素:类似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这些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有些药物的副作用也可能导致睡眠质量下降,甚至失眠。

咖啡、茶:建议失眠患者戒掉咖啡、茶等导致失眠的饮品,如果实在戒不掉可少用,尤其在下午三点以后就不要再饮用。

2.找治疗的方法

认知行为治疗:睡眠是要讲究方式和方法的。人需要有一个健康的睡眠习惯,当睡眠习惯不健康的时候,自然而然产生失眠问题。错误的认知和不良的心态会进一步加重失眠的问题,产生恶性循环,导致睡眠反反复复好不了。因此调整好睡眠的认知模式和行为习惯很重要。可以通过专业的失眠认知行为治疗科学的治疗自己的睡眠。

相关疾病治疗:如果病人身体上有相关的疾病导致失眠,需要先治疗这些疾病。

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如果病人已经被确诊为抑郁症、焦虑症伴有的失眠,或者确实有失眠症,需要找医生就诊,除了可以考虑失眠认知行为治疗外,也可以通过科学地用药,治疗起效快、稳定,也可以很好地缓解失眠问题。对于焦虑症、抑郁症患者,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可以进行深入的心理治疗,找到影响他的心理因素,进行相应的心理治疗,打开其心结。患者心情放松了,睡眠质量也会得到提高。

最后还要通过建立良好睡眠习惯、稳定相关疾病、合理用药来防止失眠的复发。

安眠药的合理使用

1.遵从医嘱,合理用药

(1)安眠药几乎都是处方药,不要随意自行尝试,更不可叠加使用。

(2)无需过度紧张药物的副作用。新型的安眠类药物不断上市和使用,这些药物对身体没有什么危害性,无需过度担心其副作用。

(3)有病治病,无病防病。失眠症有些不是由于失眠本身导致的,可能是由于长期的抑郁症、焦虑症、打呼噜等病症所致,所以要找医生评估,警惕失眠是不是其他疾病的表现。如果只是单纯的失眠症就按失眠症治疗,如果发现呈现的问题虽然是失眠,但是根源是其他疾病,治疗是不一样的。

(4)不可同时饮酒。安眠类药物不能和酒同时使用。共同使用的话会造成严重的肝损害以及药物的过量。例如,如果只吃了一片安眠药,但又喝了一杯酒,药物作用甚至会有十倍的发挥,非常危险,影响肝肾功能和大脑。

(5)某些体质不宜使用。显著的睡眠呼吸暂停的患者要慎用安眠类药物。有些老年人的心脏、肝肾功能不好,安眠药的用量和用法也不一样,要遵医嘱。

(6)某些药物不宜合用。有些药物合用会有剂量的叠加,造成成倍的副反应,还会导致成瘾、依赖等问题。

(7)避免驾驶、高空作业。避免驾驶、高空危险工作等。

2.针对具体睡眠问题选择用药

失眠的表现形式有很多,有的人晚上入睡困难;有的人虽然入睡快,但噩梦、醒来反复交替;还有的早醒,凌晨醒来就再也睡不着。这三种类型,用药是有所不同的。

3.必要时间断用药

不要长期用药,必要时要交替用药。失眠早期造成生物钟的紊乱,治疗的早期阶段,安眠药有必要天天使用,让生物钟尽快恢复正常,周期快的2-3个星期,长的1-2个月恢复正常的生物钟;治疗中后期,可在医生指导下,或者配合失眠认知行为治疗将药物逐渐减停。

4.逐步减停,不可急功近利

药物减停情况也因人而异,有的人可能1~2个星期就能减停,但大多数患者要用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来减停。要根据病情和所使用药物进行判断,最好能配合失眠认知行为治疗安全稳定的减药。

郑书传
郑书传 心理治疗师
厦门市仙岳医院 睡眠医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