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仉建国:截骨短节段融合生长棒的混合技术
早发性脊柱畸形(EOS)的治疗目标是在矫正或者控制畸形的同时,保留脊柱以及胸廓的生长潜能,保障患儿的心肺发育。
生长棒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的非融合手术方式,其由Harrington最早出,经Moe改进,Akbarnia首次规范描述双生长棒技术,并在随后的系列研究中对生长棒技术的临床疗效、并发症以及应对措施进行了报道。生长棒技术可在矫正以及控制畸形的同时,保留脊柱以及胸廓大部分的生长潜能,但该技术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并发症尤其是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高,且双生长棒对顶椎区的顶椎偏距以及旋转度畸形控制欠佳。
研究发现,初次手术矫正率低与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的风险有相关性。对于畸形严重的患儿,传统生长棒技术的矫正率有限,且畸形区强大的致畸力量会导致内置物的应力过大,最终导致相关并发症的出现。
为应对传统生长棒技术在治疗严重EOS畸形方面的不足,仉建国教授提出了截骨短节段融合联合双生长棒的混合技术来治疗此类畸形。早期结果证明,此类技术可提高严重僵硬畸形的矫正率,并可有效地降低生长棒技术并发症发生率。该技术的临床疗效也被后续的研究证实。本文将就该技术进行讨论。
适应证
该术式主要适用于严重僵硬性EOS:
①畸形累及范围长,顶椎区畸形严重,顶椎偏距以及旋转严重,可能存在矢状面短节段后凸,顶椎区不对称生长潜能巨大;
②严重的短而锐的原发畸形伴发头侧或者尾侧的结构性代偿畸形,如颈胸段半椎体伴严重的胸弯;
③存在双主弯的EOS。
手术技术示意图
1

2

3

典型病例
1

患儿女性,8岁。A~D.复杂颈胸段畸形伴胸椎严重侧凸;E、F.行颈胸段截骨短节段融合,远端使用双生长棒控制胸弯;G、H.术后3年提示矫形维持良好
2

患儿,男性,6岁。A、B、G.严重先天性脊柱侧凸;C、D.行顶椎区截骨短节段融合以及双生长棒矫形;E~H.术后5年随访矫形满意,脊柱明显生长,胸廓发育良好
3

患儿,女性,4岁。A~C、H.严重先天性脊柱侧凸;D、E.行顶椎区截骨短节段融合以及双生长棒矫形;F~I.术后3年随访矫形满意,脊柱明显生长,胸廓发育良好
结论
一期截骨短节段融合联合双生长棒技术是治疗严重、僵硬EOS的有效手段。
截骨术可以大大提高顶椎区的矫形,改善胸廓畸形、增加肺容积,并可帮助消除巨大的不对称生长潜能,减少了内置物所承受的异常应力,减少了生长棒内固定相关并发症。此外,截骨水平上下的短节段融合可获得确切的生长阻滞,而对脊柱的生长潜能影响很小。
总之,该技术可以在维持矫形的同时,保留大部分脊柱的生长潜能,生长棒的并发症显著减少。对部分严重、僵硬脊柱侧凸患儿而言,这可能是一个新的选择。但是该技术创伤较大,手术难度较高,需多次手术,在病例选择时应严格并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本文是王升儒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