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纤维肌痛症与肠道菌群
说说肠道菌群
肠道内存在多种细菌,主要包括拟杆菌、厚壁菌门、变形菌、放线菌、梭杆菌门等,约1000 ~1150种,数量可达1014 左右。 肠道菌群对于维持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机体免疫功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组成能维持长期相对稳定性,然而,人类肠道菌群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遗传、生活环境、饮食习惯和抗生素使用情况等,当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受到破坏时,易导致肠道菌群紊乱,诱发相关性疾病的发生。

纤维肌痛症主要表现为患者疲劳、睡眠障碍、焦虑和认知功能下降等,最显著的特征是全身广泛的持续性疼痛。纤维肌痛是一种已被证明很难诊断的疾病,患者要忍耐长达4到5年才能得到最终诊断。纤维肌痛患者不但要承受病症带来的痛苦,还面临着来自家庭、朋友和医护人员的精神压力。通过大量数据进行排序,确定了19种在纤维肌痛患者中增加或减少的菌种。基于微生物组的组成能诊断出纤维肌痛,准确度达到87%。绝大多数纤维肌痛患者也有消化问题,他们中的许多人有肠道感染、失调、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和肠道渗漏。30-70%的纤维肌痛患者有肠易激综合征。对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与肌纤维痛的关系为治疗纤维肌痛开辟了的新途径。
机制
双向大脑-肠道-微生物轴 直接或间接调节肠道菌群,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当肠轴破坏时,微生物菌群出现紊乱,将会导致行为改变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肠道菌群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和免疫途径与中枢神经系统交流,影响大脑的功能和行为,且个体的微生物群组成可影响他们对焦虑和抑郁症的易感性。无菌动物与正常有菌动物相比,海马中5-HT及其主要代谢产物5-羟吲哚乙酸浓度升高,血浆中色氨酸(5-HT的前体)浓度增加,表明微生物群可以通过体液途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中5-HT传递。用柠檬酸杆菌感染小鼠发现,血清皮质酮水平降低,小鼠焦虑样行为增加,认知功能障碍。人类抑郁和动物模型脑功能成像研究发现,前扣带回及前庭和下丘脑皮层对内脏疼痛和压力刺激的反应增强。中枢神经敏感化是引起纤维肌痛综合征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长期的慢性疼痛会导致“中枢致敏”,表现在患者的脑脊液中血清素(5-HT)和P物质是升高的,另外,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还显示纤维肌痛患者大脑中与疼痛相关的区域功能活动是增强的。
处理措施
肠道环境管理是治疗纤维肌痛的关键所在。
1饮食管理
1)避免食用刺激肠道的食物、药物(如抗生素)和化学品(如双酚A)。
2)多吃可发酵食品(甘薯、山药、丝兰等淀粉),酸奶,泡菜,金枝等等
3)食用骨汤和富含甘氨酸的食物(如牛腿、牛尾肉、胸肉和烤肉),益生菌。
4)治疗可能存在的任何肠道病原体(如寄生虫)。
2压力调整(通过调解、正念练习、生物反馈等)。充足的睡睡。
3粪菌菌群移植
粪菌菌群移植(FMT),是从健康人的粪便样本导出共生的细菌,经鼻胃管或鼻十二指肠管、胃镜或结肠镜、直肠导管灌肠等方式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肠道菌群,实现肠道及肠道外疾病的诊疗过程。通过修复、调节缺失、紊乱的肠道菌群,长期重建受损的肠道菌群,进而改善、恢复正常的肠道菌群功能。 随着微生物菌群与疾病关系研究的日益深入,通过研究发现许多胃肠外疾病如帕金森病、纤维肌痛、 慢性疲劳综合征、多发性硬化症、肌阵挛、肥胖、代谢综合征等与肠道菌群的失衡有着密切关系,粪菌菌群移植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有助于缓解其症状,对胃肠道外疾病的治疗极具潜力。
粪菌菌群移植机制
粪菌菌群移植将健康人肠道菌群通过某种合适的途径移植至病人的肠道内,改善病人肠道菌群紊乱,从而调节肠道黏膜免疫和肠屏障功能。当供者菌群定植后,通过定植抵抗及生成免疫调节分子和细菌素来抑制肠道内致病菌对肠上皮细胞的黏附,减少肠上皮细胞的损伤。其中,肠道内调节性T细胞(Treg)的作用至关重要,机体可通过调节Treg与Thl7之间的平衡来限制过强的免疫反应。肠道内一些菌群可调控Tregs,如脆弱类杆菌和梭状芽孢杆菌可诱导Treg反应。:①促进病人肠道内原始菌群重新扩增,恢复原先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②正常菌群通过与难辨梭菌竞争栖息空间,使难辨梭菌无生存空间,并且还可竞争营养物质,从而抑制难辨梭菌生长;③通过胆汁酸盐代谢调节菌群平衡,初级胆汁酸盐可诱导难辨梭菌生长,而次级胆汁酸盐则可抑制难辨梭菌,健康菌群促进初级胆汁酸盐转化为次级胆汁酸盐。
本文是王祥瑞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