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梁日明 三甲
梁日明 副主任医师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肥胖的流行与危害

396人已读

肥胖是指机体总脂肪含量过多和/或局部脂肪含量增多及分布异常,是由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肥胖已成为一种全球性“流行病”,全球人口的平均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正逐渐增加。2016年,全球超过19亿18岁以上的成人超重,其中超过6.5亿人肥胖,18岁及以上的成人中有39%超重、13%肥胖[6]。《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超过一半成人超重/肥胖,6~17岁、6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9.0%和10.4%[7]。超重/肥胖造成的并发疾病与死亡风险密切相关,成为可预防疾病及失能的首要原因。

图片6.png


肥胖可导致较高的早期死亡风险,并增加总体死亡率。由于过多脂肪组织的质量效应或其直接的代谢效应,还与各种慢性病发生相关,包括糖尿病、脑卒中、冠状动脉疾病、高血压、呼吸系统疾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骨关节炎和胆结石等。肥胖甚至还与多种肿瘤的发生相关。

此外,已知肥胖对个体可能产生不良心理和社会后果。多项调查研究显示有超过200种与肥胖相关的共存疾病,同时,即使小幅度减重也能改善这些共存疾病。《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慢性病人群仍将不断扩大,因慢性病死亡的比例也会持续增加[7]。2019年我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8.5%,其中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比例为80.7%。肥胖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不良结局(包括死亡)密切相关且是其独立危险因素,较高的BMI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较差的结局成正比[8]。

肥胖的流行以其高昂的医疗费用为国民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临床数据表明肥胖与个人年医疗支出呈显著正相关,除增加31.8%的直接医疗成本外,还增加61.8%的间接负担,特指因肥胖引起的机会成本损失,包括日常活动能力下降、工作生产力丧失、劳动时间减少和家庭收入降低[9]。

图片5.png


全生活方式管理

全生活方式管理是指对超重/肥胖者同时实施多种生活方式干预策略,主要包含饮食管理、体育锻炼和行为干预3个要素。

超重/肥胖者可采用自身能坚持的饮食方式配合体力活动,每周进行不少于150 min的运动,并通过适当的行为干预,如自我检测、目标设定等方式,以个人或小组面对面交谈的形式开展干预,是减重综合管理的有效方式。保持6个月内不少于14次随诊并持续1年,可使超重/肥胖者平均减重8 kg[4]。全生活方式管理优于单纯的饮食干预或运动干预,发挥良好的减重作用。

一项为期8年的大型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招募了5145例患有糖尿病的超重/肥胖者,随机进行长期常规管理(对照组)或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干预组),结果显示干预组中有4.6%的患者达到>5%的减重目标,而对照组中这一比例仅为2.1%[10]。糖尿病预防计划(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DPP)研究也得出这一结论[11]。除减重作用外,全生活方式管理还能为超重/肥胖者带来多重健康效应[12]。

梁日明
梁日明 副主任医师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