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脏反/异位产前诊断科普小课堂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心胸外科 呼吸科
作者:陈伟呈 郭卓瑶

医生,我产检发现宝宝是内脏反/异位,有必要做羊水/脐血穿刺检查么?
目前小部分内脏反/异位能够明确遗传病因,涉及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纤毛病以及Nodal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突变等,故而遗传学产前诊断有助于明确诊断,对妊娠及产后管理提供参考。但也需要认识到,大部分的内脏反/异位的病因不明,产前的遗传学检查并不能明确所有内脏反/异位的病因。总而言之,羊水/脐血穿刺检查是有一定价值的,但绝非万能。

什么是内脏反/异位,有危害吗?
内脏反位即个体全部胸腔及腹腔脏器的镜像反位,又称镜面人。内脏异位介于内脏反位和内脏位置正常之间,即胸腔及腹腔脏器部分反位。内脏反/异位可以是孤立存在的表征,同时也可以是某些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之一。内脏反/异位本身并无大碍,影响孩子健康的往往是其合并症。最常见的合并症属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PCD)及先天性心脏病。有研究发现内脏反位中约25%的个体可能合并PCD[1]。PCD具体表现及诊断点这里。90.2%内脏异位及41.0%内脏反位合并先天性心脏病[2]。内脏反/异位也可能合并一些心脏以外的畸形如颌面部畸形、肠旋转不良、胆道闭锁、脊椎畸形等[3],更详细的合并症种类及发生率点这里。故我们建议对内脏反/异位胎儿进行仔细的心脏超声及B超检查以尽量排除心脏、腹腔脏器、骨骼等器官结构异常等合并症。而对于PCD目前没有在胎儿期没有准确的诊断方法,基因检测能一定程度上协助诊断。


我的产前基因诊断里查到了PCD致病基因突变,那么宝宝一定是PCD么?
不一定,基因检测并非万能,事实上除了少部分的致病性十分明确的突变是确切的病因,大多数的基因突变与疾病之间的关联,是需要综合多种信息综合进行评价的。临床上也时常会遇到存在基因突变,但实际并不致病的情况。反之胎儿基因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PCD,总之这个需要专业的医生详细评估的。


基因报告上的“致病”是什么意思,代表孩子病情很严重么?
专业遗传学人士结合软件对突变的预测、突变人群频率、既往报道情况等信息对查出的突变是否会引起相应蛋白功能异常做出的综合评价,可分为致病、可能致病、意义不明、可能良性、良性。通常致病及可能致病提示该突变会导致该疾病,而非该突变会导致严重的病情。疾病严重程度通常与基因、突变位点、个体差异等都相关。关于基因突变的可能引起的症状,也会因人而异。而孩子是否会出现报告上所述的所有症状,需要根据超声等孕期及出生后的检查综合判断。关于基因突变的信息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医生,不必过于焦虑。


我的下一胎如何能避免再次出现异常?
对于已明确致病基因的内脏反/异位宝宝,下一胎可考虑进行产前诊断或胚胎植入前遗传诊断试管婴儿。

写在最后……
值得一提地是部分内脏反/异位孩子能完全健康地存活,而合并PCD的患儿可通过日常物理排痰、定期复查获得相对正常的生活。合并其他结构畸形的患儿,如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可通过手术进行纠正。产前遗传学诊断不单是为了协助终止妊娠的决策,其也为医生及患者家庭提供治疗、护理等信息,如产科处理建议、家庭教育及准备、遗传咨询等。但宝妈宝爸们也要了解目前基因检测存在找不到致病突变,或查到的突变临床意义不明等局限性。同时侵入性的操作也存在感染、出血、流产等风险,故内脏反/异位胎儿,是否要做羊水/脐血穿刺检查需结合家长及专科医生的意见综合考虑。
参考文献:
1. Shapiro AJ, Davis SD, Ferkol T, et al; Genetic Disorders of Mucociliary Clearance Consortium. Laterality defects other than situs inversus totalis in primary ciliary dyskinesia: insights into situs ambiguus and heterotaxy. Chest. 2014;146(5):1176-1186.
2.Lin AE, Krikov S, Riehle-Colarusso T, Frías JL, Belmont J, Anderka M, et al. Laterality Defects in the National Birth Defects Prevention Study (1998–2007): Birth Prevalence and Descriptive Epidemiolog. Am J Med Genet A 2014; 164:2581-91.
3.Agarwal R, Varghese R, Jesudian V, et al. The heterotaxy syndrome: associated congenital heart defects and management. Indian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21;37(Suppl 1):67-81.
本文是陈伟呈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