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间质性膀胱炎的流行病学
事实上,IC/BPS的流行病学如同其本身的临床认知进程,经历了不同阶段。
在较早时期(20世纪70年代)是注重于临床医师诊断的IC,其数据多来源于女性群体中患者的估算值,主要采集于临床病历记录。芬兰Oravisto等的统计显示女性IC的患病率为18.6/10万,年度新发病率为1.2/10万,患者病程为亚急性经过,同时发现了患者群体中有男性患者占1/10。
至20世纪90年代,Held和Hanno等依据膀胱疼痛及尿培养阴性作为纳入指标,以医师及患者问卷报告等形式统计分析,报道美国IC的患病率是芬兰的2倍,患者病史中与以往泌尿系感染相关,儿童涉及膀胱问题比例增加,患者群体的生活质量低于透析患者。同期由Bade等报告的荷兰医师问卷调查的结果,基于病理及肥大细胞的特征性诊断,其患病率为(8~16)/10万。
在以女性群体患病率为主的调查中,美国全国家访问卷(NHIS,1997)显示为865/10万,而护理健康研究(NHS,1999)的数据为(52~67)/10万,随后Parson等报告的结果竟高达20000/10万,而美国国家健康营养考查组(NHANES)的调查结果为850/10万。Leppilati等以OLeary-SantIC症状与问题指数表筛选芬兰注册的IC患者,修订其患病率估计值为300/10万。奥地利报告的数值为206/10万。针对这种差异,在波十顿地区社区健康(BACH2005)开展的调查中,强调了膀胱镜诊断及排除其他混淆性疾病,显示女性的患病率为147/10万。值得关注的是兰德智库(RandConporation)在设定特异性为83%的病例定义基础上完成人口基数调查。12752个受访女性中,有2.7%满足了高特异性诊断定义BPS的条件。虽然其数据偏高,但其调查方法的设计被认为是较完善的。亚洲日本流调的结果为265/10万,韩国为261/10万,我国唯一的一篇以布利斯托尔下尿路症状问卷为依据的流调报告反映了福州女性的患病率为100/10万。由此可见,IC BPS在病因不清,定义和诊断标准尚不统一的情况下,其结果的差异在所难免。
在IC/BPS流行病学研究的多样性中,队列分析显示年轻患者以尿急、尿频、排尿困难、性交疼痛及外生殖器疼痛为主,年老患者以夜尿、尿失禁和膀胱Hunner病变为主。而伴发病症中抑郁症、焦虑及精神健康问题与其相关。特别是性功能障碍如性压抑、性欲望及性高潮频率的负面影响伴随于病程中,病史中经历过情感挫折、性侵及身体虐待等均为危险因素,能明显影响病情的程度与病程。从全身疾病来看,Warren等通过聚类分析发现IC/BPS与肌纤维疼痛症(fibromyogia)、慢性疲劳综合征、干燥综合征、肠激惹综合征等的集聚度可高达45%。较之早期文献中IC与过敏反应、偏头痛、子宫内膜异位症。尿失禁、肠道炎症性疾病并存的报道,提示了神经调节及全身系统性相关症状在IC/BPS中的重要性。而近期文献将这类情况均纳入“慢性重叠型疼痛状态(COPCs)”,成为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症状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IC/BPS与女性妊娠期的变化关系尚不清楚,亦无与泌尿系肿瘤之间关联的研究结果,但生活方式中,特别是饮食与IC/BPS间的关系广受关注。Shorter等的调查发现咖啡、酒精、人工甜味剂辣椒及甜品可能因增加尿液酸化而加剧症状。也有报道指出限制液体摄入量及改变饮食可在综合治疗中促进症状改善。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