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膝关节软组织应用解剖学
膝关节周围肌分为伸膝肌和屈膝肌两大群。
1.伸膝肌
主要为股四头肌,其中股直肌越过髌骨表面后延伸为髌韧带,构成伸膝装置的重要部分;
股外侧肌沿髌骨上缘2~3cm处延续为腱性组织,组成外侧支持带的一部分;
股内侧肌组成内侧支持带的一部分,膝关节伸直最后10°~15°时股内侧肌起主要作用,内侧髌旁入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时由于股内侧肌受损因而患者术后早期常出现伸膝无力;
股中间肌肌纤维向下止于股直肌深面和髌骨上缘,其下深部有少许肌束止于关节囊,起伸膝和牵拉关节囊的作用。
2.屈膝肌
包括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缝匠肌、腘肌、股薄肌和腓肠肌。半腱肌越过内侧副韧带,同缝匠肌、股薄肌一起互相重叠交织形成鹅足,止于胫骨上端内侧,与内侧副韧带形成一个鹅足囊。半膜肌腱增强关节囊的后内角,部分纤维反折形成腘斜韧带,起屈膝、内旋胫骨及稳定膝关节后方的作用。
【韧带组织】
1.前交叉韧带
上端附着在股骨外髁内侧面,下端附着在胫骨髁间前方,并与内外侧半月板前角相连接,其纤维分为前内侧和后外侧两部分。前交叉韧带在膝关节屈曲时松弛,完全伸直时紧张,屈曲约45°时,前交叉韧带最松弛。其作用在于防止股骨向后脱位、胫骨向前脱位及膝关节的过度伸直和过度旋转。
2.后交叉韧带
上端附着在股骨内髁外侧面,下端附着在髁间后缘中部,部分纤维与外侧半月板后角相连。屈膝时,后部纤维松弛,而其他部分紧张。其作用在于防止股骨向前脱位、胫骨向后脱位及膝关节过度屈曲。
3.内侧副韧带
分为浅深两层,浅层由前方的平行纤维和后方的斜行纤维组成,起于股骨内上髁,前部纤维向前下止于胫骨上端内面,与鹅足止点后方相邻。后部纤维在膝关节内后方与半膜肌交织,止于胫骨内侧髁后缘,参与形成腘斜韧带。充分伸膝时,内侧副韧带浅层的平行纤维及斜行纤维紧张;屈膝时,斜行纤维松弛而平行纤维紧张并在深层纤维表面向后移动从而维持关节的稳定。因此,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纠正内侧挛缩时应首先松解内侧副韧带浅层的后部。膝关节内侧关节囊在内侧副韧带浅层深面时增厚形成内侧副韧带深层。内侧副韧带深层、鹅足各肌腱与内侧副韧带浅层之间均有滑囊形成以利于活动。

4.外侧副韧带
位于膝关节外侧后1/3,起自股骨外上髁,止于腓骨茎突。充分伸膝时,外侧副韧带紧张,屈曲时则松弛。
5.腘斜韧带和弓状韧带
腘斜韧带为半膜肌的反折部,自胫骨后上方斜向上外,止于股骨外上髁后方,与关节囊后部融合防止膝关节过伸。腘斜韧带表面有腘动脉经过。关节囊后外侧部纤维增厚,形成弓状韧带,越过腘肌腱,向上附着于股骨外上髁的后面,向下附着于腓骨小头和胫骨外侧髁的边缘。
【半月板】
半月板是关节内唯一没有滑膜覆盖的组织,周缘厚,内侧薄,下面平坦,上面凹陷,切面呈三焦形,半月板的前后角借纤维组织连接固定于髁间棘周围。内侧半月板较大,呈“C”形,前窄后宽,与关节囊紧密结合,其后角与半膜肌相连,故有一定活动度。外侧半月板较小,呈2/3环形,前后角大小相当,半月板周围与关节囊的紧密结合被腘肌腱所打断,并在后关节囊上形成腘肌裂孔,故外侧半月板较内侧板的活动性更大。在它的后端,有一坚强的斜行纤维束附着于股骨内侧髁,与后交叉韧带相邻,根据其与后交叉韧带的关系,分别称之为半月板股骨前后韧带,又称第3交叉韧带。位于前面者又称之为Humphry韧带,位于后面者又称为Wrisberg韧带。在两板的前方有膝横韧带。半月板只有外缘10%~30%由邻近关节囊及滑膜的血管供血,损伤修复后可愈合,其他部位血供较差。
【关节囊、滑膜、脂肪垫及滑囊】
膝关节关节囊薄而松弛,本身对关节的稳定无多大作用,周围有韧带加强。
膝关节滑膜是全身最大的滑膜,内衬在关节囊内侧。关节内多数无血管组织依赖关节滑膜分泌的滑液获得营养,部分滑膜隆起形成皱襞。
膝关节内脂肪垫充填在髌骨、股骨髁、胫骨髁和髌韧带之间,将关节囊的纤维层与滑膜分开,具有衬垫和润滑的作用。
膝关节周围有很多肌腱,因此滑囊也较多。
【血管及神经】
膝关节由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和股深动脉发出的分支构成动脉网。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膝最上动脉均发自股动脉,分别行于膝关节外侧和内侧,参加膝血管网;膝上内侧和外侧动脉均由腘动脉发出,与其他动脉吻合;膝中动脉从腘动脉发出,供应腓肠肌和关节囊,不参加膝血管网。膝下内外侧动脉均发自腘动脉,与其他动脉吻合。股深动脉第3穿支也发出分支参与膝关节血管网的血供。膝关节前部由股神经的肌皮支、闭孔神经前支及隐神经支配。部分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可出现髌骨外侧局部皮肤麻木,与隐神经至髌骨外侧的分支受损有关。

本文是孙胜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