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说婴幼儿肝血管瘤
小康康在出生后第一天,家长就带着他从家里急匆匆赶到我的门诊。家长焦急的说:“医生,我孩子刚出生就发现肝上长了个肿瘤,老家的医院不敢给孩子做手术,我们就赶快来到省城大医院了。”我看看孩子的彩超报告单告诉家长:“你的孩子很健康啊,害怕什么啊?”家长反问道:“什么!,你看看彩超上明明说,肝上有一个肿瘤,考虑是血管瘤,直径有4公分,有鸡蛋那么大呢!”我耐心的解释道:“你先听我给你说完,你就不会那么焦虑了”。
新生儿发现肝血管瘤真的是令人害怕的事情吗?肝血管瘤会威胁孩子的生命吗?我们该怎么正确对待肝血管瘤呢?下面由赵医生带领大家了解详细的内容。
一、什么是肝血管瘤?
婴幼儿肝血管瘤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所有内脏血管瘤中,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根据肝血管瘤数量的多少及影像学不同的表现,临床上可将肝血管瘤分为3类:局灶性、多发性、弥散性。大部分IHH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也不需要临床干预,约10%的患儿才需要积极的临床干预。
二、怎么能发现肝血管瘤?
①当皮肤出现多发血管瘤时,应该积极进行超声筛查。皮肤血管瘤≥3个时,合并发生肝血管瘤的概率为14.5%,皮肤血管瘤≥5个时,合并发生肝血管瘤的概率为69%,皮肤血管瘤越多时,发生肝血管瘤的概率越大。
②超声检查:超声具有简单、无创、易获得的优势,对怀疑有肝血管瘤的患儿进行初步的筛查,表现为球型或类球形的低密度肿物,单发或者多发,血供比较丰富。
③超声明确有肝脏肿物时,要进一步行增强CT检查。CT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平扫CT表现为中央低密度的病灶,增强CT动脉期表现为环形强化的病灶,门静脉期表现为向心性强化,延迟期呈均匀性强化,部分可因中心坏死或纤维化而不强化。
④磁共振同样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对于不能做CT或恐惧射线危害的可选择磁共振检查。同CT一样需要增强,造影剂一般应用二乙三胺五乙酸钆,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三、什么情况下需要治疗?
①无临床症状的局灶性肝血管瘤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只需要用超声监测病灶的变化,尤其是局灶性肝血管瘤大部分出生后会进入消退期,也就是说会“自愈”。
②多发性或弥漫性的肝血管瘤一般会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例如肝脏肿大、腹胀、贫血、血小板减少、黄疸,严重者会出现呼吸困难、心力衰竭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等,遇到这种情况,需要尽早治疗。
③局灶性血管瘤如果出现以下情况也需要积极治疗:(1)直径>5cm,且随访有继续增大趋势;(2)直径<5cm,但出现腹胀、腹水、卡-梅现象、动静脉瘘的患儿;(3)瘤体位于肝包膜下,受外力作用容易破裂,有潜在出血风险;(4)瘤体导致临近器官受压移位,引起明显压迫症状者。
四、需要治疗的肝血管瘤采取什么治疗方法?
目前治疗婴幼儿肝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药物(普萘洛尔、糖皮质激素、干扰素、长春新碱等)、介入治疗、外科手术。具体采取什么样的治疗,需要专科医生作出判断。
温馨提示:婴幼儿肝血管瘤虽然目前没有确切的发病率,但是其发病率还是比较低的。肝血管瘤是良性的肿瘤,不会发生恶变、转移,建议家长不需要过多的焦虑。如果宝宝发现了肝管瘤,一定要找专科医生就诊。



本文是赵磊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