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你想要的理解,怎么那么难?

发表者:王春 人已读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经常有来访者跟我抱怨,自己的父母如何的不理解他,如何的让他愤怒、失望,然后围绕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讨论很多次,却很难过得去。


有多纠结这个问题,它就有多重要。


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渴望:最亲近的人可以充分的理解自己。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理解呢?设身处地?感同身受?这些词都被用烂了。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当这种“理解”发生的时候,被理解者会有什么样的体验呢?


一位来访者这样比喻:好像阳光照进了心里,穿透了迷雾,整个人都被照亮了。那一刻,你不再孤独,不再压抑,好似心理有了温度,人仿佛也重新活了过来,可以动弹了你所有的努力、付出、牺牲、委屈统统都被看到、被接纳、被抚慰,很放松、很熨帖。那一刻,终于可以放肆哭一场、安心的喘息一下。总之,你来到了一个可以尽情说理、肆意释放的地方。


光看这段描述,就十分让人舒适。

src=http___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_images_20171028_a0773aab6ec042d9acb12cd8b76cdde2.jpeg&refer=http___5b0988e595225.cdn.sohucs.webp.jpg


所以,一个人如果长期获得不了这些感觉,势必是局促的、紧张的、僵硬的、孤独的、压抑的、干枯的、甚至是抑郁和扭曲的,就像长久阴沉下的天。


可是,为什么这么好的东西,很多家庭就是没有或者稀缺呢?父母为什么不去好好学习这一部分呢?


因为这种理解的发生,很难。它需要耐心听到表达者的准确信息,需要感受信息下各种负面的情绪,甚至需要接纳这些情绪的存在,尤其是这个接纳,极其艰难。


举个例子,有一段时间,工作很辛苦,于是有一天,你跟父母说:最近工作太累了,不想上班了。


他们一听,急了:“什么,不上班你吃什么?”


然后开始告诉你“现在找个工作多不容易,你这种想法太可怕”巴拉巴拉……其实你看,他们回应的是你“不想上班了”这个句子,他们以为你已经有了这个想法,要跟他们商量这件事。


但殊不知,你的重点其实在前面,“最近工作太累了”,这就有了误解的产生。你会开始气不打一处来,觉得他们根本不理解你,不顾你的死活,只在乎你有没有工作,你的工作能不能保得住。


而实际上,如果你更侧重性的告诉他们,你最近工作太累了,累到恨不得都不想去上班了,或许他们就能跳过自己的担心而听到多一点你的辛苦,从而如你所愿的尝试去理解你。

src=http___imagecloud.thepaper.cn_thepaper_image_70_497_105.jpg&refer=http___imagecloud.thepaper.webp.jpg


当然,也可能,你这么说了,并且说的很清楚了。


你:最近好累啊,真是难受,工作怎么这么辛苦啊,我恨不得都想辞职了。


他们:哪份工作不累呢(别幻想了)……


他们:你这算什么,我们当年怎么怎么样(夸耀自己吃得苦多?),那也没有要辞职啊(你就是太脆弱)。


他们:累也没办法啊,谁叫你当初不好好学习呢(你自作自受,别找我们。)


他们还是没有理解你。不过,在这些回应里,他们其实是感受到了你的情绪的,他们知道你“很累”,但是,他们选择忽视这个情绪,或者干脆堵住这个情绪,对于他们来说,这个情绪的释放是没有意义的(你这算什么),甚至是有害的(你这么矫情,哪像当年的我们),他们要赶紧替你处理掉这份危险。


所以你看,简单一句“理解我”,涉及到的背后的要求可一点也不简单。

src=http___n.sinaimg.cn_sinakd20200707ac_222_w640h382_20200707_a6d3-iwasyeh7550210.jpg&refer=http___n.sinaimg.webp.jpg


理解发生的前提,是对方真的听懂了你想表达的意思,这并不容易。排除你本身的表达能力这个因素之外,对方对一些语言的习惯性和偏向性理解,也是造成误解的很大因素。


所以,有时候对方只需要多听,多问,不急于下判断,就可以走完理解你的一大部分。当然,有时候对方即使听懂了你想表达的内容,但他就是不能接受,不能认同,这个时候的理解就更难了。那么,接受和认同一段情绪为何那么难呢?


还是回到前面那个例子,如果你继续问父母们:你们当年上班就没有过很辛苦的时候吗?就没有这种希望有人来理解一下的时候吗?


他们很可能会回答你说:肯定有啊,但是有什么用呢,谁会听你的呢?还不是得自己熬?


你看,他们不是没有过和你一样的渴望,但那时的他们也得不到回应,甚至比你遭受的挫败更彻底更严重,慢慢的他们只能压抑甚至否定掉被理解的渴望,因为他们确实没有感受过被理解的好处,反而受挫失望等等难受的感觉一大堆。


对“获取理解”这件事只有糟糕痛苦的记忆,也就谈不上给你,甚至都不能允许你索要这份理解了。这就是他们无法认同和接受你索要理解的原因。

src=http___pic1.zhimg.com_v2-cae3473a9920e8d537fd37978e9c9680_b.jpg&refer=http___pic1.zhimg.webp.jpg


某种程度上来看,你比他们活的更精致,更敢注重心理感受,对,是敢,他们甚至都不敢让自己继续期待有人能理解了尽管你也没有得到想要的,至少你还知道,对某些情感的需要是应该的、是正常的,就像一个饥饿的人,不会因为缺乏食物而否定掉自己对于食物的需要


只有那些受挫太严重的人,才会选择彻底否认自己的内心渴望和需要,这是更大的绝望。无法抱怨和表达情绪的人,反而是最难靠近的,是孤立无援的,甚至是自我放弃的。


了解了这些,会不会更理解了对方一部分呢?


你可能会想,绕了一圈,我还得理解他们,我自己的理解都不够呢。


是的,这就是被理解的困难之处,获取理解的前提是,给予对方一定的理解,考虑到对方的理解习惯、情绪觉察以及情绪接受的能力等,给予对方以适当的期待。而现实是,越渴望被理解的人,越无法有耐心的去适度期待,就像有人说的那样:我受够了失望,要么你就充分的满足我,要么就别理我,让我理性对待,我做不到。


所以,在寻求理解的路上,我们必须得慢慢意识到一个事实,那就是:完全被理解,是一种幻想。尤其对于某些人来说,必须经历幻想的破灭这一绝望过程。

src=http___nimg.ws.126.net__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1%2F0417%2F79a1381dj00qroroz0011d000hs00cpp.jpg&thumbnail=65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refer=http___nimg.ws.126.webp.jpg


不管有多少人际交往或者家庭关系修复专家告诉我们:只要你尝试做一些改变,学习一些新的技能,局面就会有所改善。


我们都要注意,这些方法的使用有一个前提:我们愿意改变我们自己,改变自己的沟通方式,改变对对方的期待等,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放弃一部分幻想,延迟一部分渴望,不执着于完全得到理解,理解才能得以慢慢被我们感受到。


接受了“他们也许永远都给不了我想要的理解”的绝望之后(这意味着我们开始真正接受,他们跟我们是不一样的),我们才能真正放下,并且开始思考,哪些是对方可以给予的,哪些是我们自己需要去承担的,哪些是我们可以去争取的。


换言之,这份绝望并不会让你完全放弃期待,而是认清了现实,同时又可以去争取和享受有限的被理解,我们不再执着的关注于“无人理解”,而是也能注意到,别人在与我们不同的情况下,仍然在努力理解我们,在渴望理解的同时,我们的眼里也开始有了别人。


不知不觉间,你有了更大的慈悲,来认识和谅解这份人性的求而不得。人也就开始慢慢变得平静,该争取的争取,该承担的承担,该失望的失望,心中那份极致的需要和绝望感就会慢慢淡下来,取而代之的,则是失落、知足、感恩、独立等等更丰富的情感体验,而这,或许就是真正的成熟吧。



本文是王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2-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