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胜
副主任医师
北京朝阳医院石景山院区
骨科
股骨头坏死大胯部疼痛的特点以及临床表现
100人已读
由于股骨头坏死的病因复杂,所以临床表现各有不同。据国外文献统计,患者年龄绝大多数在50岁左右,好发于30~50岁。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呈递增趋势。
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表现往往以患髋外展困难伴有疼痛开始,疼痛性质以陷痛及刺痛为主,来就诊时也可有臀区痛或患肢放射痛。疼痛在服吲哚美辛或糖皮质激素后可减轻。步态常蹒跚,或有跛行。检查时可发现髋外展、内旋受限。随着病程进展,临床表现可恒定化及明显化。但未必随病期进展而加重。
有些股骨头坏死患者坏死早期可以没有临床症状,而是在拍摄X线片时发现的,而最先出现的症状为髋关节或膝关节疼痛。在髋部又以骨收肌痛出现较早。疼痛可呈持续性或间歇性。如果是双侧病变可呈交替性疼痛。疼痛性质在早期多不严重,但逐渐加剧。也可在受到轻微外伤后骤然疼痛。经过非手术治疗症状可以暂时缓解,但过一段时间疼痛会再度发作。可有跛行,行走困难,甚至扶拐行走。
原发疾患距临床出现症状的时间相差很大,在诊断中应予注意。例如,减压病常在异常减压后几分钟至几小时出现关节疼痛,但X线片上表现可出现于数月及至数年之后。长期服用激素常于服药后3~18个月发病。酒精中毒的时限难以确定,一般有数年至数十年饮酒史。股骨颈高位骨折并脱位,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者,伤后第1年25%、第2年38%、第3~7年为56%。询问病史应把时间记录清楚。早期髋关节活动可无明显受限。随疾病发展,体格检查可有内收肌压痛,髋关节活动受限,其中以内旋及外展活动受限最为明显。
本文是孙胜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