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杓关节脱位” ,看这一篇就懂了!
解剖学基础
1、什么是环杓关节
环杓关节由环状软骨的环杓关节面、杓状软骨底面及环杓侧肌、环杓后肌、环杓韧带组成。
杓状软骨沿着关节的垂直轴做内、外旋转运动,同时伴向内、外的滑动,共同使两侧的声带突相互靠近或分开,因此使声门开大或缩小。

2、环杓关节的特点
关节面浅,关节囊松弛,容易在外力作用下脱位。
3、什么是环杓关节脱位?
是指杓状软骨环面在关节囊失去正常解剖位置。

图示为左侧杓状软骨脱位到关节面的后外侧
4、分型
按解剖位置:左侧、右侧脱位
按脱位方向:前内侧脱位、后外侧脱位
按脱位程度:半脱位和全脱位
临床以左前内侧脱位最常见,这可能与大部分插管操作者为右利手,左侧杓状软骨更易受影响脱位,且维持杓状软骨向前的肌肉多于向后的肌肉数量有关。
目前认为 如果作用于杓状软骨上的外力由后向前,则可能造成环杓关节前内侧脱位,多发生于声门暴露、气管插管、胃管置入等过程;如果外力方向由前向后,则可能导致后外侧脱位,常见于拔管时气囊未充分放气等。
5、病因及临床表现
最常见引起环杓关节脱位的原因为全麻气管插管,表现为患者清醒后,出现声音嘶哑、饮水及吞咽呛咳、咽喉痛等。其发生率在不同医院及不同患者群体报道不一,为0.009%~ 0.097%。
其他的病因还有(1)环杓关节先天发育不良 (2)体型瘦弱、BMI较小及贫血等。(3)胃管置入、胃镜置入、经食道超声探头置入。(4)肾脏疾病晚期、免疫系统功能低下引起的关节囊松弛(5)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肢端肥大及某些肠道疾病等。(6)喉部外伤,等等。
6、检查方法
① 频闪喉镜:可见杓状软骨黏膜充血、肿胀,声带运动差,声门裂呈不等腰三角形;两侧声带突不在同一平面上;无“推挤征”;频闪喉镜下还可见正常声带的黏膜波,双侧对称,有周期性和规律性,振幅正常。

② 喉肌电图:可鉴别声带固定是由于环杓关节脱位还是因为喉返神经的损伤造成。环杓关节脱位的机械性运动障碍时,肌电位正常;喉返神经损伤造成的声带固定,在喉肌电图显示肌电活动减弱或消失,联带运动、甲杓肌波幅和转折数降低。

肌电图正常,提示环杓关节脱位

肌电图提示左侧喉返神经损害,提示声带麻痹
③ 影像学检查:喉软骨动态CT 扫描可协助诊断环杓关节脱位,扫描范围自舌骨下缘至气管上段,在平静呼吸及发声状态下扫描,采用不同阈值分别对环杓关节、声带、上呼吸道进行容积重建(3D-VR),可以直观地显示环杓关节的情况,通过图像任意角度旋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喉部软骨及关节,从而准确判断杓状软骨前后、左右的移位,同时避免因扫描体位不正引起的杓状软骨不对称的假象。

CT三维重建:显示了左侧环杓关节前内脱位
④ 联合影像:对于部分杓状软骨钙化不良或喉软骨软化病的患者,CT扫描无法清楚的显示软骨组织.MRI不仅可以分析软骨形态学,也可以分析软骨成分,此时使用CT结合MRI有利于诊断。
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可分闭合性复位术和开放性复位术;非手术治疗主要是发声训练法。
A. 闭合性复位术
闭合复位为首选治疗方法,可在全麻或局麻下进行。杓状软骨拨动后声音嘶哑可立即改善,故可作为诊断性治疗。
前脱位:于发声时拨动钳末端向内、向后上方轻柔推挤杓状软骨
后脱位:于吸气相向内、向前上方拨动杓状软骨
每次复位可进行3-5次弹拨
复位成功的标准是患侧声带恢复活动、双侧声带闭合完全及患者发声明显改善,复位效果不佳者可依据关节黏膜肿胀程度,予2-7天后再次进行局麻下复位,一般可反复复位3-4次。

(局麻下右侧环杓关节脱位复位过程)
因关节组织纤维化和强直的发生可早至脱位后48h,故目前认为在24-48h内复位效果最为理想。如全身状况允许,应尽早行关节拨动复位术。若杓状软骨黏膜肿胀剧烈,可待肿胀大部分消退后进行,但一般不迟于6-8周。
我们来看一下复位后的效果吧↓↓↓

(右侧固定的声带复位后,又恢复了正常的内收及外展运动)
B. 开放性手术
对于脱位时间较长(大于10周)、多次闭合复位术无法成功者,可考虑开放性手术行环杓关节复位,通常在全麻下进行。
其他手术方法包括声带注射填充术、甲状软骨成型术等。
C. 发声训练
对于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者,可进行嗓音矫治。部分患者经适当训练后,脱位的环杓关节可自行复位,或经对侧声带代偿性偏移后,大部分患者的声嘶和呛咳均可恢复至正常。环杓关节推拿按摩也能一定程度改善声门闭合情况。
D. 抗炎药物辅助治疗
包括使用类固醇激素或非类固醇甾体类药物,可有消除局部水肿的作用。
E. 肉毒杆菌毒素注射
可在环杓关节复位后,肉毒杆菌毒素注射于复位侧甲杓肌和环甲肌内,以助于复位后环杓关节的稳定。
及时发现环杓关节脱位,与后续处理的临床效果密切相关,故而强调早发现、早确诊、早处理。
出现声嘶的表现,不要拖延,建议尽早到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嗓音科就诊。
本文是郑金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