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逄旭光 三甲
逄旭光 副主任医师
上海中山医院 胸外科

术前CT是磨玻璃结节,术后病理是浸润性腺癌,意味着什么?

2515人已读


不久前,网上有位患者咨询逄医生,提出了一个挺有意思,也挺有意义的问题: 为什么我的病灶在CT上只是一个8mm的磨玻璃结节,术后病理报告却是浸润性腺癌呢?病灶这么小,应该是原位或微浸润癌吧?


其实,这个问题在临床上并不是个少见的现象。有相当比例的磨玻璃结节,经过仔细的术前CT大小、密度测量,临床考虑为原位或微浸润癌,结果手术后的病理报告却提示病灶处于浸润癌阶段。

也就是说,术后病理将病变的程度“升级”了。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接受了亚肺叶切除(包括楔形和肺段切除)的患者开始担心手术切除范围不够,以后复发风险较大,并咨询医生是否需要重新行肺叶切除。

实际上,这是有关磨玻璃结节认识的一个的误区。

首先,病理是磨玻璃结节诊断的金标准。手术前的任何评估、诊断,都抵不上病理报告上的结论。

在病理诊断过程中,病理科医生会将病灶做成切片,经过特殊处理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病变的组织、细胞学特征,然后给出诊断。

磨玻璃结节最为常见的3种病理类型:原位腺癌、微浸润腺癌、浸润性腺癌,它们之间在病理切片上的区别在于肿瘤细胞的浸润范围。

原位癌没有浸润,微浸润癌浸润范围不超过5毫米,浸润性癌浸润范围大于5毫米。

它们彼此之间的差别其实很小,可以看出来相差1-2个毫米,就是浸润和微浸润癌的差别。

这么小的差异也意味着它们在生物学行为上不会有什么明显区别,也就是说它们的恶性程度、侵袭能力是差不多的,半斤对八两。

最新的大样本临床研究显示,以磨玻璃结节为CT表现的早期肺腺癌,若病灶中实性成分占比小于25%(通常实性成分越多,病灶的侵袭性越强),经规范手术切除后,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接近100%,不论病理诊断是哪种亚型。

实性成分占比为零的纯磨玻璃结节


在另一项类似的研究中,即使将实性成分占比放宽到50%,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仍超过90%。

混合型磨玻璃结节,实性成分(病灶中的白色成分)占比小于50%


也就是说,对于绝大多数肺磨玻璃结节,无论术后病理是原位癌、微浸润还是浸润癌,只要手术做得规范、彻底,切缘足够,治疗的效果是非常好的,患者的预后也是非常好的。


自左向右,病灶由纯磨玻璃结节进展到实性成分占比约50%的混合型磨玻璃结节


患者朋友们大可不必纠结于到底是微浸润还得是浸润,只要术前的CT提示病灶是纯磨玻璃或实性占比不超过一半的混合型磨玻璃结节,手术治疗的效果是同样理想的。

逄旭光
逄旭光 副主任医师
上海中山医院 胸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