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贫血患者需要做哪些检查?
贫血是某些疾病的一个临床症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发现贫血后,不能盲目的吃补血药物或输血,而需要进一步寻找贫血的病因,根据病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贫血才能得到有效控制。否则,有可能延误病情。那么发现贫血后,应该做哪些检查呢?
一、 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可以明确有无贫血及贫血严重程度,是否伴白细胞或血小板数量的变化。据红细胞参数即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等可对贫血进行红细胞形态分类;网织红细胞计数间接反映骨髓红系增生及代偿情况;外周血涂片可观察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或形态改变,是否有破碎红细胞、幼稚细胞等异常细胞等,为诊断提供重要的相关线索。
二、贫血原因及发病机制相关检查
1、营养性贫血:临床上营养性贫血最常见。贫血三项是指叶酸、维生素B12、血清铁蛋白,这三项血清学检测可对贫血常见原因和贫血类型作出初步评估,如缺铁则进一步行胃肠镜、超声等检查;
2、溶血性贫血:如贫血发展快而无出血表现,尤其是网织红细胞明显增高或外周血见破碎红细胞,需要排除溶血性贫血。可化验乳酸脱氢酶、血清游离血红蛋白、结合珠蛋白、肝功(间接胆红素增高)等。有时还需进行红细胞膜、酶、珠蛋白、血红素、自身抗体、同种抗体或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克隆等检查;
3、出血性贫血:详细的查体询问病史,并行尿、大便、痰液常规检查,及胸部CT、腹部超声、胃肠镜等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必要时行骨髓穿刺检查。
4、慢性疾病引起的贫血:如慢性肾脏疾病、肝病、甲状腺疾病、风湿免疫病、恶性肿瘤等均可引起贫血,因此需要化验肝功、肾功、甲功、风湿免疫指标、肿瘤指标等排查相关疾病。
5、骨髓检查:并非所有贫血患者都需要骨髓穿刺,排除了以上常见类型的贫血时,则需要考虑血液病,必须行骨髓穿刺。骨髓细胞涂片反映骨髓细胞的增生程度、细胞成分、比例和形态变化。骨髓检查对某些贫血,白血病,骨髓瘤,骨髓坏死,髓外肿瘤细胞浸润等具有诊断价值。怀疑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还需要做骨髓的染色体、抗原表达、细胞周期、基因突变等检查。
本文是王焱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