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纯性骨囊肿的临床诊断,分型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临床表现:近80%的患有单纯性骨囊肿的患者没有症状。合并病理性骨折的患者,通常表现为疼痛、肿胀、发红和相关的畸形。通常在外伤体检时偶然发现。偶尔有患者主诉强度较大的体能训练或活动后疼痛。
2、影像学检查:
X光片、CT、磁共振检查,同“临床表现”。
二、分型和分期
1、可以根据骨囊肿的活跃程度对其进行分期。病变邻近生长板,囊内压力大于30cm水柱,薄层的囊壁,临床表现生长活跃,定义为II期。如果远离骨突或生长板,囊内压低,囊壁较厚,临床表现不活跃,定义为I期。
2、基于影像学表现,制定分型和预后评分。如果囊肿距离骺端小于10mm,定义为“活跃型”囊肿,如果囊肿距离骺端大于10mm且向骨干方向延伸,定义为“稳定型”囊肿[6]。1989年[7],提出囊肿指数,将囊肿面积除以骨干直径的平方,用以通过X光片评估单纯性骨囊肿的骨折风险。然而,这个指数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的可信度较低,不能可靠预测病理性骨折,已经很少被人应用。
三、鉴别诊断
• 鉴别诊断包括:纤维结构不良,动脉瘤样骨囊肿,内生软骨瘤,嗜酸性肉芽肿,骨内腱鞘囊肿等。通过影像学评估,鉴别排除其他诊断,然后确定诊断。MDT方便鉴别诊断。
• 1、纤维结构不良:典型的毛玻璃样改变,基质均匀。
• 2、动脉瘤样骨囊肿:病变向心性膨胀性生长,MRI显示液-液平,多房分隔表现。
• 3、内生软骨瘤:髓内边界清楚的病变,皮质可变薄,常见于干骺端,短管骨常见。影像学上基质内现出逗点状、弓形、点片样钙化影。
• 4、嗜酸性肉芽肿:破坏明显的病变,可以累及中轴骨骼。
5、骨内腱鞘囊肿:较小的累及骨骺或软骨下区域的透亮病变。
本文是王守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