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陈彦 三甲
陈彦 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以为只是简单的感冒,没想到心脏却衰竭了!!(附:衰竭慢性心力衰竭日常小贴士)

813人已读

病历引入:

最近突然降温,80岁的李奶奶没注意受凉感冒,自觉症状比以往感冒严重得多,稍一活动就气喘,走几百米路中途要停下来休息好几次,夜间有时会憋醒,起来端坐着才稍有缓解。尽管后来感冒好了,但喘憋却越来越严重,并且小腿和脚踝也都出现了浮肿,不得不选择到医院检查。最终该患者被诊断为心衰,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一个小小的感冒竟然导致了心衰?

李奶奶平时身体很好,每天步行接送孙女上学完全没有问题。经过详细的问诊和检查,原来李奶奶有十余年高血压病史,但没有按时服药,平时也不测血压。长期的高血压导致心脏在泵血时需要克服很大的血压阻力才能够完成泵血的功能,长此以往,心脏逐渐扩大,高血压悄无声息地侵害着心脏功能。而此次的感冒作为一个诱因,诱发了心功能的严重下降,从而产生了心衰的症状。

一、心衰患病现状: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脑血管慢性病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医疗水平的提高使心脏疾病患者生存期延长,导致我国心衰患病率持续升高。

众所周知,心衰会影响全身脏器的功能:肾血管灌注不足可致肾功能异常,肝脏长期处于淤血缺氧的状态可致心源性肝硬化,肺部淤血可增加呼吸道感染概率,长期卧床的患者下肢静脉易形成血栓。尤其是心衰的种种症状严重限制了患者的日常活动,影响生活质量,增加经济负担。心衰还会影响患者的工作、社交,甚至带来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

图片1.png


二、发生心衰的原因:

1.原发性心肌损害和异常是引起心衰最主要的病因。其中,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原发性心肌疾病,是心衰的常见病因。此外,患有各种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左心室肥厚、心肌梗死、心脏瓣膜病、心律失常等,若不及时接受治疗,导致病情进展、恶化,也可导致心衰。

2.除心血管疾病外,非心血管疾病也可导致心衰。糖尿病、肥胖、代谢综合征、甲亢等也是心衰的常见病因。上述患者为心衰的高危人群,除治疗原有疾病外,应定期做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若出现心衰的症状要及时就诊。

3.此外,一些治疗肿瘤药物、抗抑郁药、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也可导致或加重心衰。因此,建议肿瘤患者抗肿瘤治疗前系统评估心脏功能,并在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其他系统性疾病也可造成心衰,例如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瘤可导致心脏淀粉样变。心脏淀粉样变病死率高、预后差,应尽早诊治。

4.除疾病外,酗酒也可导致心衰。酒精性心肌病的发病与长期大量的酒精摄入有密切关系,多发生于30~55岁的男性。有10年以上大量饮酒史,出现心脏病的症状和体征,能排除其他心脏病的患者应考虑本病。

三、心衰预警信号:

当身体出现以下症状时,需要警惕心衰:

图片2.png


1.呼吸困难:这是左心衰竭最早和最常见的症状。病情较轻的患者仅于较重的体力劳动时发生呼吸困难,休息后很快消失。随病情进展,患者逐渐出现轻度体力活动即感到呼吸困难,严重者在休息时也感到呼吸困难,以致被迫采取半卧位或坐位休息。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的另一种表现,患者常在熟睡中憋醒,有窒息感,被迫坐起。病情轻的患者坐起后几分钟症状消失,严重的患者可持续不缓解,甚至出现呼吸窘迫和口唇紫绀。

2.乏力、运动能力下降:心衰患者经常并且早期就可以出现疲乏无力,运动能力下降等症状。

3.水肿:与肾脏引起的浮肿不同,心衰引起的水肿多先见于身体低垂的部位,比如下肢。卧床患者常表现在腰、背及尾椎骨周围等部位,按压可出现凹陷,严重的患者可出现全身水肿。下肢水肿多于傍晚出现或加重,休息一夜后可减轻或消失。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胸膜腔积液。

4.咳嗽和咳痰:心衰患者常常出现咳嗽、咳白色黏痰或泡沫痰,严重者可表现为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痰,多与呼吸困难并存。很多患者常被误诊为肺部感染。此症状是心衰引起肺泡和支气管黏膜淤血、渗出所致。

5.其他:心衰患者还可有食欲不振、腹胀、肝区痛、失眠、心慌等非特异症状。严重心衰引起脑缺氧时,患者还可出现嗜睡、眩晕、眼前发黑、意识丧失、抽搐等症状。

四、心衰日常小贴士

心衰虽然可怕,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专业的预防和治疗可有效减少其发生、延缓其进程。除了在《得了心衰怎么吃药?——药物篇》以及《得了心衰吃药还不管用怎么办?器械治疗来帮忙》中提到的治疗方法外,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一些运动、饮食的方式来延缓心衰进展并减少再次入院的风险。

1. 运动康复

图片3.png

我们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的运动大致分为两大类,即动力性运动和静力性运动,动力性运动是指肌肉的交替收缩,使心输出量增加,如跑步、游泳等;静力性运动则是指让肌肉持续收缩,对心脏造成压力负荷,不利于心脏恢复,如举重。所以,对于出院后需要康复的心衰患者,步行、骑自行车、跑步机训练、太极和瑜伽等运动被推荐为预防和改善心力衰竭症状等有力手段。

当然,锻炼强度也并非越强越好,不同严重程度的心衰患者需要不同程度的锻炼,例如对于早期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采取间歇有氧运动是比较安全的。如有氧运动一次运动时间为30-60min,之后进行整理运动(放松运动),每周大概3-5次即可。

2. 生活习惯

图片4.png

首先要意识到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按时服药可以有效的控制疾病的进展以及改善心衰的症状。

其次就是要多注意“水”的控制,体内的“水”多了,就会加重心脏负担,使心衰加剧。可以关注平时喝了多少水,排了多少水,买有刻度的容器进行记录。也可关注自己胸闷咳嗽的症状有没有加重,体重有没有增加、腿脚是不是有水肿等,当出现这些症状时,则需要及时就医调整药物。

3.心态调整

治疗过程中产生的费用、给儿女造成的负担、无法从事正常的体力劳动等会使患者产生抑郁、焦虑等情绪。而情绪波动剧烈或其他外界刺激都可导致其病情加重。。在注重规律服药都同时也要注意自我的疏导,及时与亲朋好友沟通,减少自我的心理负担及压力,最大程度地降低不良情绪对疾病康复的负面影响。

4.营养管理

图片5.png

心力衰竭发生后由于全身代谢的改变,加上机体消耗增加,使得心力衰竭患者很容易出现营养不良,而营养不良反过来又能加剧心力衰竭的进展,形成恶性循环,导致预后不良。

良好的饮食管理可改善心力衰竭的病理过程,促进临床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和降低远期病死率。

第一,低钠限水是临床上控制心力衰竭加重,缓解临床症状的重要举措,可以通过限制食盐的摄入量来实现,如生活中清淡饮食。但在使用利尿剂的患者,正常钠盐饮食可明显降低入院率,而低钠饮食组则相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应根据个人情况调整,不能一味限制钠盐 摄入。

第二,心力衰竭患者应减少单糖饮食而增加高纤维饮食的摄入。据最新的研究,不同膳食模式对心力衰竭发生风险有较大影响,富含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类、坚果和豆类的健康膳食模式可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生。

第三,蛋白质与必需氨基酸的联合应用能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营养和代谢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尤其对于老年人。研究显示必需氨基酸可以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促进临床康复。因此心力衰竭患者需保证蛋白质及必需氨基酸的摄入。

陈彦
陈彦 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