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妇科肿瘤免疫治疗相关的常见皮肤毒性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妇科肿瘤治疗已从传统的手术+化疗/放疗,走向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新时期,特别是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应用前景良好。随着免疫抑制剂在临床中应用经验的积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s),需要得到大家的重视。
目前国内外上市的ICIs主要有靶向PD-1/PD-L1和CTLA-4信号通路两类,与化疗相比,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正常组织器官损伤,包括皮肤、内分泌系统、消化道、肺、肝、心脏、神经和眼睛等,其有可能发生于人体任何一个部位或脏器。
皮肤免疫相关不良事件亚型包括:
1、红斑、皮疹:有斑丘疹、脓疱疹
2、瘙痒症
3、苔藓样病变
4、免疫性大疱病变:大疱性皮炎是一种严重或广泛的免疫性疾病,典型特征为皮肤炎症和出现充满液体的大疱,皮肤因抓挠而变化(如水肿、丘疹、脱皮、苔藓样变、渗出/结痂)。
5、反应性毛细血管增生症:有红痣型、珍珠型、桑葚型、斑片型、瘤样型
6、多形红斑或Stevens-Johnson综合征
皮肤毒性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其中PD-1抑制剂34-40%,CTLA-4抑制剂43-45%。常发生在治疗的早期,治疗后几天或者几周都有可能出现。多数可以通过适当的干预,不会影响免疫抑制剂继续使用。比如:可以根据皮肤斑丘疹分级(轻、中、重度)不同,可给予以下不同的处理。
轻(G1)
不到10%的体表面积,出现斑疹/丘疹,伴或不伴有症状(如瘙痒、灼烧、紧绷)
•继续免疫治疗;
•外用润肤剂;
•口服抗组胺药;
•患处使用中效类固醇
中(G2)
10%~30%的体表面积出现斑疹/丘疹,伴或不伴有症状(如瘙痒、灼烧、紧绷);日常生活活动使用工具受限
•继续免疫治疗;
•外用润肤剂;
•口服抗组胺药;
•患处使用中效至强效类固醇;
•局部用药无效,可予泼尼松0.5mg/kg/天(治疗至≤1级后,可在4~6周内逐渐减量)
重(G3)
30%以上的体表面积出现斑疹/丘疹,伴或不伴有症状;日常生活活动中自我照顾受限
•暂停免疫治疗;
•患处使用强效类固醇;
•泼尼松0.5~1mg/kg/天(最大可加至2mg/kg/•天,至≤1级后开始减量);
•皮肤科急会诊,考虑活检;
•考虑住院治疗
本文是饶玉梅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