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样打赢手里的牌?重症肌无力药物治疗的系统动力图
文章摘要:本文介绍了重症肌无力的治疗方案,包括不治疗、免疫药物等多种选择,并对每种方案的优缺点进行了详细说明。
明确诊断之后,我们首先给患者介绍重症肌无力的一些“常识”。它是一项自身免疫性疾病,无法根治,完全停药不复发的患者约占5-10%,大约80%的患者使用最小剂量药物,日常生活不受影响,药物副作用可控。达到最小临床表现(minimal manifestations,MM)或更好是我们的治疗目标。
基于这个基本判断,我们先来看看手里有哪些牌,以排兵布阵。
1、“不治疗”或仅使用对症的溴吡斯的明治疗
“不治疗”的情况常发生在眼肌型患者、发病一月内,表现为轻微眼睑下垂,不影响患者生活的情况下;尤其是有自发好转的患者。因疾病早期有很多患者经充分休息,症状可自发恢复,可推迟免疫治疗或仅在需要时口服溴吡斯的明。
这时要嘱咐患者充分休息眼睛,不看手机和电视,避免感染和劳累。若患者感觉眼睑下垂或视物重影明显影响生活,及时回门诊启动免疫治疗。另外,如果查体有眼球活动障碍,建议启动免疫治疗,因后期可能眼球固定影响治疗效果。
另外,在患者症状出现轻微波动时,我们有时也会对症使用溴吡斯的明治疗,我们形象地将溴吡斯的明比作“拐棍”,这是个治标不治本的药,但能帮助患者在症状波动时度过难关。
2、自身免疫病需要用“免疫药”,这些免疫药包括激素、免疫抑制剂、免疫球蛋白及血浆置换
• 激素真不是个“好东西”
在经典的治疗方案中,激素的地位不可替代,大约90%的患者都逃不过激素的“洗礼”,尽管副作用较多,如肥胖、骨质疏松、低钾、伤胃、高血糖、高血压等等,但它的优点在于起效相对快,价格便宜,副作用可控,性价比高。
• 免疫抑制剂 有时也是不错的选择
如果说激素是“陆军”,跟体内的敌人“肉搏”,免疫抑制剂可以比作“火箭军”,可以单独,也可以协同作战,治疗疾病。常见的免疫抑制剂包括硫唑嘌呤、甲氨喋呤、环磷酰胺、吗替麦考酚酯、环孢素、他克莫司这6种,常用于激素疗效不明显或有禁忌,或减量激素易复发的患者,缺点是价格稍高,有潜在肝肾功血常规损伤,需要患者定期查血。
• “好钢用在刀刃上”—— 血浆置换和免疫球蛋白
常在疾病进展快,病情危重的患者身上使用,优点是副作用相对少,缺点是花费高,药效持续时间大约2月,需接续基础免疫治疗,也需注意静脉血栓,高龄患者潜在心梗、心衰风险。
• “空中支援”是胸腺手术
对胸腺瘤及AChR抗体阳性的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胸腺切除手术能显著减少患者复发次数及严重程度。术后需结合病理类型,决定是否需放疗或化疗。在经验丰富的中心,胸外科、麻醉科、神经内科、肿瘤科、ICU的多学科支持,使术后危象风险大大下降,围手术期死亡率接近0。
要是以上四道防线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我们还有单克隆抗体如利妥昔单抗这个“杀手锏”。另外还有很多正在临床试验阶段的新药,包括我院目前承担的FcRn单克隆抗体III期临床试验,以及即将开展的多项全球多中心单克隆抗体临床试验,给难治性重症肌无力患者带来新的选择。
最后,用系统动力图的形式概括上面的介绍。一家之言,难免挂一漏万,也欢迎老师们批评指正。

MM:minimal manifestations,最小临床表现。患者不会因 MG 症状导致功能受限但检查时可发现一些无力。达到MM状态或更好,是我们的治疗目标,也是治疗的起点和终点。
EFT:early fast-acting treatment,早期快速起效疗法。最早由日本学者提出,指在治疗早期用血浆置换或免疫球蛋白,有时连用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以快速达到并维持MM或更好的状态,同时避免长期大量激素使用。
本文是岳耀先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