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眼神经麻痹的概述
文章摘要:动眼神经麻痹是一种神经科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眼肌瘫痪导致上睑下垂、斜视、眼球运动受限、复视、瞳孔扩大、瞳孔对光反射存在或消失。本文介绍了动眼神经麻痹的病因、分类、诱发因素、典型症状及并发症,并探讨了药物及手术治疗的方法。
概述
动眼神经麻痹是各种病变使动眼神经及其支配组织功能丧失,出现以眼肌瘫痪导致上睑下垂、斜视、眼球运动受限、复视、瞳孔扩大、瞳孔对光反射存在或消失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科综合征。该病主要病因为脑干病变、动脉瘤、糖尿病神经病变、脑干脑炎及炎症环境等,本病无传染性,好发于糖尿病病史患者及存在多种心脑血管危险因素者。通过药物及手术治疗,动眼神经麻痹患者通常在几个月后可以恢复正常,但部分病例存在复发的可能。治疗不及时可引起弱视。


疾病分类

病因
先天性动眼神经麻痹:较少见,绝大多数为单眼,其原因为发育异常或产伤所致。
后天性动眼神经麻痹:此类型虽较先天性动眼神经麻痹多见,但在与眼球运动有关的三对脑神经中,它是较少发生的。临床上动眼神经的分支麻痹较动眼神经麻痹多见。动眼神经上支麻痹较下支麻痹为多见。具体病因包括:
1.脑干病变
由于动眼神经核位于中脑,临近中线;另外脑桥侧视中枢发出纤维经内侧纵束至动眼神经核,故中脑和桥脑损害均可发生动眼神经麻痹。若供应神经干或神经核的血管发生梗死;受临近硬化或扩张的血管压迫或脑干内出血或兼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均会发生动眼神经麻痹。由中脑梗死所致的动眼神经麻痹常伴其它神经症状,如偏瘫、共济失调等,因脑干有许多走行方向不同的神经传导束通过,因此即便很小的病变也会有许多复杂独特的表现。
2.动脉瘤
动脉瘤引起动眼神经麻痹的原理为因囊性动脉瘤扩张,直接压迫或牵拉神经或因动脉瘤出血引起神经推移或因淤血而致神经水肿,或因蛛网膜粘连等。而动脉瘤穿透动眼神经引起动眼神经麻痹非常少见,但已有文献报道。动眼神经麻痹易识别,常首先表现为瞳孔扩大,对光反应消失,其次为眼睑下垂,最后出现眼外肌(涉及内、上、下直肌和下斜肌)麻痹,影响眼球各向运动。
3.糖尿病神经病变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由于糖代谢紊乱,使营养神经的血管发生缺血、缺氧,导致神经受损。其并发颅神经损害的可能机制为神经营养血管特别是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血管内壁有脂肪和多糖类沉积,导致管腔狭窄;同时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及纤溶系统功能异常,易促进血管内血栓形成,引起神经组织缺血、缺氧,最终导致神经损伤和坏死。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常以复视为主诉,多于动眼神经麻痹前数日出现额、颞、顶、眶部较弥散的不同程度头痛甚或仅为不适感,以单纯眼外肌受累占多数。
4.炎症环境
如脑膜炎、脑炎、由酒精、铅、砷和一氧化碳中毒或者由糖尿病导致的多发性神经炎、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埃可病毒感染等均可能会引起动眼神经感染,从而引起神经的损伤和坏死,造成麻痹。
诱发因素
眼外伤和脑外伤均可导致动眼神经支配的眼肌麻痹。眶尖骨折表现为眶尖综合征,颅底骨折致海绵窦瘘,出现动眼神经麻痹、外展神经麻痹所致的眼球固定以及突眼等。
流行病学
动眼神经麻痹好发于50岁及以上人群,平均发病年龄约为68岁,患者多存在血管性的危险因素,呈急性或亚急性发病,病程之初的2-4周病情进展缓慢,主要表现为同侧头部及眼眶疼痛,发生率约61%,亦可出现瞳孔散大,瞳孔散大一般不超过1-2 mm,且对光反射存在,这种改变于发病后1-2周最为显著。
好发人群
1.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易出现神经受损,并可并发微血管病变,可能会造成动眼神经麻痹。
2.存在多种心脑血管危险因素者
存在心脑血管性危险因素常会导致血管急性或慢性缺血,可能会发生动眼神经麻痹。
典型症状
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
上睑下垂:由于提上睑肌是由动眼神经支配,动眼神经麻痹后常会出现完全性和不完全性上睑下垂。
斜视:眼球向外下斜视,向上、向内、向下转动受限。动眼神经支配数条眼外肌和眼内肌,动眼神经麻痹表现为病变同侧眼的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及下斜肌中一条或数条麻痹,不同的眼肌功能异常,会引起眼位的改变。
复视,瞳孔散大,对光反射及调节反射均消失:动眼神经累及瞳孔。

不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
不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眼内肌未受累,表现为瞳孔大小及反应正常,眼外肌不完全受累,出现以下一个或多个症状,如不完全上睑下垂,患眼部分性内、上、下方位运动受限,不完全性瞳孔散大及对光反射减弱等。
并发症
1、斜视
动眼神经支配数条眼外肌和眼内肌,动眼神经麻痹表现为病变同侧眼的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及下斜肌中一条或数条麻痹,不同的眼肌功能异常,会引起眼位改变。
2、上睑下垂
由于提上睑肌是由动眼神经支配,动眼神经麻痹后常会出现完全性和不完全性上睑下垂。
3、弱视
先天性动眼神经麻痹或部分后天性动眼麻痹由于长期上睑下垂造成视觉发育异常形成弱视。
本文是范瑞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