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王云峰 三甲
王云峰 主任医师
上海市五官科医院 耳鼻喉科

容易误诊的耳后包块——第一鳃裂囊肿及瘘管

382人已读

文章摘要:第一鳃裂囊肿及瘘管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疾病,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第一鳃裂发育异常导致上皮残留引起的疾病。本文介绍了该疾病的定义、临床表现、分型、诊断及治疗方法。

引子:

患者:医生,我的耳后又肿起来了(图1)

患者:我这个肿块吧,反反复复好多年了。

医生:这像第一鳃裂囊肿呢,我们做个磁共振后看看。

患者:小囊肿怎么还要做磁共振呢?


正如我们临床上遇到的这位患者,不了解疾病本身的情况,而对于诊疗有所疑问。

那么我们来简单介绍第一鳃裂囊肿及瘘管。

正文:

定义:

第一鳃裂瘘管及囊肿是一种比较罕见的先天性疾病,

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第一鳃裂发育异常导致上皮残留引起的疾病。

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约为百万分之一,在所有鳃裂畸形中占比少于8%(也有报道8%-10%)。

此外,该疾病可做为先天性综合症的一种临床表现,此类解剖变异大,在此暂不讨论。


临床表现及分型

第一鳃裂囊肿及瘘管多单侧发病,瘘口多位于下颌角附近、耳廓后下方或乳突尖前下方,或外耳道壁。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分类方法为1972 根据发育来源提出的Work分型:Work I和Work II型。

Work I型来源于外胚层,临床表现为生长在耳后或耳廓区域的囊肿,一般位于面神经的浅面,较Work II型常见。

Work II型来自于外胚层和中胚层。可表现为生长在外耳道、鼓膜、脸部或者上颈部的囊肿、瘘管或窦道。其与腮腺、面神经关系密切,可穿行于腮腺、面神经。(图2)


该疾病瘘管的位置不容易发现,常在反复红肿、流脓后才被重视,该疾病极易漏诊与误诊,需要与该区域的皮脂腺囊肿、皮下囊肿;耳前瘘管及腮腺囊肿等疾病鉴别。在临床中为了确诊该疾病,我们需要借助于MRI、CT或者超声等辅助检查。其中MRI对软组织分辨率较高,可以较好的反应囊肿或者瘘管的体积及其走型,以及与腮腺的关系,因此MRI也是我们临床中来诊断该疾病常用的检查方法。


治疗方法:

目前公认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关于手术时间的选择尚存争议,有人建议感染前切除,有人建议4岁后(面神经发育较好)切除时面瘫小。鉴于该疾病本身确诊的难度性高、术后复发率高,术后面瘫大,且反复感染增加手术难度,我们目前的建议是在控制炎症,完善相关检查后,尽早进行

张阳 撰文 王云峰 审核


王云峰
王云峰 主任医师
上海市五官科医院 耳鼻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