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像科看到的“脑萎缩”报告,是不是真的脑萎缩?
4月10日是我特需专家门诊日,D女士是第2次看我门诊,我帮助她再次查看影像学报告,她终于轻舒一口气,高兴地离开诊室。
D女士 41岁
今年3月初,她第一次来我门诊时焦虑重重。她在2月中旬,与朋友们去滑雪时不慎摔伤头部,当时没有意识模糊等表现。回到住地后头痛,遂在某外地医院做了头CT检查,这个CT检查报告写着“脑萎缩”。D女士才41岁,从小智力正常,工作状态良好,年纪轻轻就“脑萎缩”,让她精神压力很大。她从线上查到我擅长各种脑外伤诊疗,就挂了我的特需专家号来就诊,从各种临床表现和她的状态看,她并没有问题。我仔细看了她的头CT,发现她的双额叶有两个层面似乎有蛛网膜下腔间隙增宽,但脑沟回并没有明显增多。我觉得“脑萎缩”这个诊断依据不足。我安慰她别着急,先在我们医院的影像科做一次复查,看看我们的影像专家如何诊断。
结果,我们医院3月4日的头部磁共振检查显示她确实有双侧额叶的蛛网膜下腔间隙增宽,但我们影像科专家的报告只写了她有鼻窦炎,并无其他异常。我给她解释:蛛网膜下腔间隙增宽可能是先天性结构异常,并非疾病。就像有的人长得高大,有的人长得瘦小,只是发育成长的不同罢了。这次要不是头部外伤后去检查被偶然发现,根本就发现不了。她又没有症状,不必过度紧张,她稍微感到安慰。我考虑到蛛网膜下腔间隙增宽的患者,如果受到头部冲击,按照硬膜下血肿多发于脑结构不对称者的理论,应该排除继发硬膜下血肿的可能,嘱咐她一个月后再复查一次头MRI。
今天是她第二次来门诊看她的检查结果,而第二次换了一个影像专家,出示的报告显示她仍然没有“脑萎缩”(图)。我再次跟她解释,我们医院的影像科是我国神经影像的发源地,是中国第一部神经影像著作出版地,我们的影像报告就是最终报告,不必再纠结是否“脑萎缩”。D女士这才心情宽慰,精神状态焕然一新。离开诊室前,她跟我说,近一个月来,她天天忧虑自己年纪不大就“脑萎缩”,担心以后的生活与工作,是直到今天她才释然……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我和我们影像科专家背靠背地为被外院误判为“脑萎缩”的患者解惑,但D女士的经历特别典型,我特别写出来,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帮助到大众。
由于科普不尽全面,“脑萎缩”常被当成“老年痴呆”的代名词,而“痴呆”所表现出的生活状态和最终命运的悲惨,常引起大众恐惧,为此,在有经验的影像科,从不轻易出“脑萎缩”这样的描述性诊断。
实际上“脑萎缩”一词出现在影像学报告中,既是诊断名词,又是形态结构的描述名词,我的理解是,这是一个描述性诊断,未必是真的“有病”。但普通人群甚至非神经科的医生可没有那么多神经科学和医学知识,他们往往会被这样一个面目猥琐的名词给吓晕。
而我们医院的影像科是我们敬称为“吴老爷子”的吴恩惠教授创立的,他老人家引进了中国最早的CT机,1985年就主编了我国第一部神经影像专著:《头部CT诊断学》,为全国培养了上百名著名影像学专家。经过几代神经影像人的努力,我们医院的影像学科现在已经成了天津市重点学科、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和“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是名副其实的我国神经影像学发祥地。也因此,我们的影像报告很权威,我也经常请教我们的影像专家,不断得到他们的指点。我们的神经外科、神经内科之所以能够全国知名,其中一个容易被人忽视但却不争的事实是,我们拥有强大的神经影像科。因此,我们非常信赖我们的影像专家,他们也很少发出让病人忧郁的不实诊断报告。
嗨,病友们,如果遇到让您困惑的影像诊断,请来我们总医院,我们的影像科非常强大!
本文是江荣才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