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张临友 三甲
张临友 主任医师
哈医大二院 胸外科

注意,查出肺结节,这几种情况千万别瞎切,一不小心后悔莫及!

368人已读

在以往的众多涉及癌症早期筛查体检科普中,我们一直强调“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这一点毋庸置疑,是正确的。因为发现一例早癌,往往能够帮助患者得到治愈,甚至说拯救一个家庭都不为过。


因此对于明确是恶性,或者怀疑是恶性的结节、息肉等小病灶“早切早轻松”的观点,也被不少人认同。



来源:摄图网


近年来,由于医学影像学的快速发展和国民体检意识的提升,不少人借助低剂量螺旋CT(筛查肺癌的靠谱手段)能够检出厘米甚至毫米级的肺结节。而出于对肺癌的恐惧,为了能将问题扼杀在摇篮里,人们往往非常愿意将这些小小的“不速之客”从肺上尽早切除。


然而这样做真的正确吗?




一、长期稳定的小结节,该不该切?


一位50岁左右的患者在几年前,偶然通过CT发现左右两肺都存在肺磨玻璃结节和实性结节,有大有小,但都没超过1cm。


经过长达3年多的定期随访,患者的大部分结节没有明显的变化,其中一小部分有微小的变化(仍没有超过1cm)。患者目前虽然没有任何不适的症状,但非常担心这些微小变化的结节可能会恶变为肺癌。而有医生也表示,这种担心很合理,因此建议手术切除。


那么这位患者到底该不该切???


通过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3年间,患者影像上没有显著改变,体感上也没有任何症状出现。虽然部分结节有细微变化,但较为温和,仍可能是增生、炎症等良性改变。因此不必急着切除,可以继续随访观察。



来源:摄图网




二、1年半增加3mm的结节,该不该切?


一位40多岁的患者经过体检,发现右肺脏层胸膜表面之下(肺的内部),存在数枚磨玻璃结节,其中较大者直径有5mm,医生建议随访。


一年半后,较大结节增大到了7-8mm,其他两枚结节基本无变化。患者此时焦虑万分,认为该结节很可能是恶性的,而大部分医生也建议他尽快接受手术。


那么这位患者到底该不该切???


通过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该患者的一枚结节在随访的一年半期间,有了显著变化,恶性风险升高。按照一般人的理解,应切无疑。


但医生在手术前,应当考虑的并非只是解决掉当前看得到的问题,而应全盘考虑患者的未来。


我们可以看到,患者只有40多岁,且病变位置在肺内,手术存在一定难度。不仅如此,患者还有其他磨玻璃结节存在,未来出现更多结节的可能性也不小。因此,不能只局限在当前这一枚结节的处理,而应当从长远考虑患者正常的肺组织保留问题。


因此,当前患者的理想选择,是继续随访,或者采取比较温和的处理手段,比如介入消融、精准放疗等。当然,如果真的需要手术时,也应优先考虑找到手法娴熟的专家,通过精准定位技术实施损伤较小的楔形切除术。



来源:摄图网




三、13mm的结节,该不该切?


一位50多岁的患者,在数年前通过CT查出左肺一处5mm左右的小结节(钙化肺结节)。5年后,该结节增大到了13mm,且延伸到了胸膜表面。经过PET-CT检查发现,该病灶摄取活跃(癌症往往会摄取活跃)。


此外,该患者伴随有白塞病、严重的肺动脉高压伴右心室功能受损等问题。


那么这位患者到底该不该切???


通过患者左肺结节的大小变化来看,该处结节可能是肺癌病灶。但由于起初检出时该病灶是钙化肺结节,该处结节是恶性的可能性较低。虽然5年后结节增大至13mm,且PET-CT发现摄取活跃,但炎症同样会有类似表现,因此无法判定为恶性。


由于该患者伴随严重的肺动脉高压,无论是穿刺活检还是手术来说,虽然能明确病理,但对患者有较大的死亡风险。


因此建议患者每3个月随访一次,继续观察病灶变化。即便继续增大,不得不治疗时,也应该放弃手术,可以考虑选择风险较小的精准放疗。



来源:摄图网


通过上面三个案例,我们基本可以了解到,检出肺结节到底该不该切,并不是件简单的事。医学专家需要根据结节的形态特征、影像动态变化等一系列情况,结合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有无其他疾病等重要信息来综合评估和判断。


总结起来,医生评判“该不该切”的标准应该只有一个,即:如果切除结节后,患者获得的预期收益是否会明显高于手术带来的预期风险。


那么谁来评判收益和风险呢?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张临友
张临友 主任医师
哈医大二院 胸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