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晕可能是颈椎惹的祸

临床上我们经常遇到大量的头晕或眩晕患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各种颈椎退行性变或者血管改变时,被诊断为「颈椎病」、「颈性眩晕」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那么到底有没有「颈性眩晕」这个病呢?这些检查能否用来诊断「颈性眩晕」呢?
颈性头晕概念的由来
颈性头晕顾名思义指的是由于颈部的问题所导致的头晕发作,这个概念最早在1955年被提出,其发病机制有以下四种:
交感神经功能障碍:颈椎退行性变刺激了包绕在椎动脉的交感神经丛,引起血管反射性收缩,脑血流量下降,致眩晕、耳鸣、头痛、视物模糊、瞳孔扩大、恶心呕吐等一系列的症状体征,
旋转性椎动脉闭塞综合征:患者由于头部转动导致椎动脉受压后循环供血明显下降,出现一过性头部症状,
本体感觉传入障碍:存在高位颈椎的本体感受器传入异常导致。本体感觉传入障碍机制,自提出后,获得了越来越多关注,是目前国际上及国内主流学术界较为认同的颈源性头晕的可能机制。
偏头痛相关的颈性眩晕:与偏头痛症状伴随的眩晕及颈部不适,其核心机制可能是神经的汇聚理论所引起的双向联通障碍。
对于有发作性头晕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肩颈部不适等症状,颈部活动可诱发或加重头晕。颈椎 MRI 及 X 线检查提示椎间盘突出或骨质增生等退行性变,应高度怀疑患者有颈性头晕的可能。

疼痛科有什么好办法?
保守治疗:对于大部分颈性头晕可采用卧床休息、颈椎外固定进行治疗,也可使用诸如倍他司汀片、氟桂利嗪等扩血管药物治疗,适当进行中药、针灸等调理也有好处。
微创手术治疗:
1、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通过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入星状神经节周围及附近组织,从而阻滞支配头、面、颈、肩、上肢、前胸及后背等部位的交感神经,以调节交感神经系统张力,最终达到调节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使其保持动态平衡的作用,最终起到改善头晕的目的。
2、颈椎旁神经阻滞及松解治疗:
在超声引导下对颈椎旁神经进行药物神经消炎,也可使用小针刀对局部粘连的肌肉进行松解,缓解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血运,以此来改善椎动脉供血,从而达到治疗头晕目的。
3、臭氧自体血回输治疗:抽取自身血液,通过离心机对血液进行分离,分离出高浓度血小板回输体内,可以有效改善微循环,调节免疫功能,改善头晕症状。
4、等离子射频治疗:通过低温等离子将胶原蛋白分子螺旋结构皱缩,达到成形作用而不影响细胞活性的治疗方法,该技术损伤小、破坏小、治疗精准,可以对颈椎的椎间盘、颈神经后支、背根神经节穿刺后进行神经精准调控或者减压治疗。

如有疑问请到北京市大兴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疼痛门诊问询!
本文是李金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