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程宽 三甲
程宽 副主任医师
上海中山医院 心内科

射频消融复发失败后,别失去信心

2630人已读

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在网上搜索一些相关资料十分便利。以做射频消融微创手术为例,无论是阵发性室上速、室性早搏还是心房颤动等疾病,患者在下定决心、选择做射频消融前,总能获得很多负面的信息,比如做了射频消融以后“复发了”、“失败了”、“白做了”等等。实际上,没有哪位患者是心甘情愿就去决定做射频消融的,都是被病情“逼迫”着而无奈地考虑:我倒底要不要做射频消融?在这种本来就犹犹豫豫的心态下,当获得的负面信息比较多的时候,患者就会对射频消融变得更加犹豫、更加不敢选择。

下面,简单分析一下,这种对待射频消融的“复发”、“失败”的心态和问题,希望患者能增强信心,作出有利于病情治疗和控制的选择。

第一, 复发、失败者偏差。正如统计学上有个“幸存者偏差”,这种偏差会令人难以看清真实的全貌。很久以前,在一位射频消融前辈那里,我听到一种解释:患者做射频消融后,成功的病例不太喜欢去说、去广而告之,而失败或者复发的病例,则喜欢去倾诉一下、说一说。也就是说,对于做手术而言,患者反而更喜欢“报忧不报喜”。举个例子,如果做了100例,95例是成功的,5例是复发失败的,实际的复发失败率是5%。那么,95例成功的可能仅有10位到网络上交流,而5位复发失败的,可能有2位到网络上交流。那么计算下来,给人的感觉就是复发失败的比例好像挺高(12例,复发失败2例,占16.7%),其实并非如此。因此,务必要客观地考虑到,这主要是“复发失败者偏差”而带来的不良影响。实际上,不仅是射频消融微创手术,任何类型的手术,甚至任何的技术,任何的生活的一些现象,都面临这个问题。举例子。如果张三打算结婚,如果他(她)在网上搜索“婚姻不幸”、“出轨”、“离婚”这样的例子,即便幸福的婚姻千千万,但张三的决心仍然可能会有点动摇。如果张三打算坐飞机旅游,如果他(她)搜索“机毁人亡”、“空难”、“航班延误”这样的词语,即便安全准点的航班千千万,但张三也许紧张了,犹豫自己“还坐不坐飞机”。

第二, 忽略了“平均水平与高水平所导致的效果差异”。成功与否,取决于两种力量: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敌”,就是病情,这个病情往往就是固定的、客观存在的,难度系数一般不会有什么变化。“我方力量”:比如仪器设备的先进程度,更加重要的是医生的技术实力。实际上,这才是“敌”、“我”双方力量对比中,变数最大的一个因素,也是决定“战局走向”是失败还是成功的最重要力量。打个比方,同样的停车位(地方有点小,有柱子或其它车子在旁边),同样的车子(车子有点大),一个司机反复停车停不进去、停出一身汗,另一个司机却可能一把到位,就是这个道理。在这个情景下,司机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关键因素。网络上所体现出来的成功率和复发失败率,是行业的平均水平,而不是最高水平,实际上这其中有着很大的差异。这样的例子其实多得不得了,平均水平反复折腾,花费2-3小时无法成功的病例,找到高水平,可能1-2小时就解决问题。

第三, 时代发展与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客观的技术、理念、知识更新、设备先进程度等因素,对成功与否也有一定影响。技术毕竟是在完善进步的,当年显得复杂的问题、疑难的案例,如今也许变得简单得多。我在网上分享过一个真实的例子(阵发性室上速),1998年曾在某院耗时8小时,以失败结束;2013年由我主刀,1.5小时顺利拿下。毕竟,在1990年代,我国的射频消融事业刚刚起步,每年全国的例数也并不多,能做射频消融的医院也仅限于几家,当时能完成射频消融已经是难能可贵的技术突破,而发展至2010年左右,在大型医院已发展得相当成熟,最近10年来则由大型医院向中型医院甚至一些基层医院不断进行技术输出和辐射。当然,显而易见的是,由于历史的底蕴不同,所以又回到了第二个因素,大型医院的技术实力肯定还是要超过平均水平。


程宽
程宽 副主任医师
上海中山医院 心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