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判断
1.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定依据
药品与不良反应之间的关联性评价较复杂,国际上有很多分析方法,我国使用的分析方法主要遵循下列五条原则:
(1)用药与不良反应/事件的出现有无合理的时间关系
如果有时间关系则有因果关系存在的可能性,例如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或死亡在用药后几分钟至几小时发生。
(2)反应是否符合该药已知的不良反应类型(说明书上记载的)
如果符合则有因果关系存在的可能性,如没有则需进一步研究确定是否是新的不良反应。
(3)停药或减量后,不良反应是否消失或减轻
如果停药后症状缓解或消除则可认为两者存在因果关系的可能性。
(4)再次使用可疑药品是否再次出现同样反应/事件(可否重复)
如果用药再次出现相同症状,停药则再次消失,以前确定的因果关系被再次证实,则可认为二者间确实存在因果关系。
(5)是否可用患者病情的进展、其他治疗等影响来解释(有无其他解释)
如果其他原因能解释,则两者间存在因果关系的可能性小,需综合各种联系后确定因果关系。
2.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定方法
本次介绍Karch Lasagna评定方法,该方法将因果关系确定程度分为肯定、很可能、可能、可疑、不可能5级标准。
肯定:用药时间顺序合理;停药后反应停止;重新用药,反应再现;与已知药品不良反应相符合。
很可能:时间顺序合理;该反应与已知的药品不良反应相符合;停药后反应停止;无法用患者疾病进行合理解释。
可能:时间顺序合理;与已知的药品不良反应相符合;患者疾病或其他治疗也可造成这样的结果。
可疑:时间顺序合理;与已知的药品不良反应相符合;不能合理的用患者疾病进行解释。
不可能:不符合上述各项指标。
本文是张树丹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