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直肠癌是可防可治的“懒癌”,掌握这几步最关键!
肠癌是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主流恶性肿瘤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全球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结直肠癌发病人数56万,死亡人数29万,发病率、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均位居前5位,尤其是发病率仅次于肺癌,位列第2。
然而,根据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旗下的IRAC发布的最新数据,我国结直肠癌病例新发已增长到55.5万例,占全恶性肿瘤的29%!相比于欧美国家,我国结直肠癌不降反升,引人深思。

虽然近年来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但庆幸的是结直肠癌却是公认的易预防、易早期发现、易治疗的癌症,因此也被称为“懒癌”。根据日本的癌症生存率数据来看,Ⅰ期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达到99.1%,Ⅱ期90.5%。也就是说,如果可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肠癌的生存率是十分高的。

一、大肠癌的病因有哪些?
1、生活方式
吸烟、饮酒、少运动、肥胖、长期精神紧张等。
2、环境因素
放射污染、雌激素水平下降、长期不愈的炎症性肠病、肠道寄生虫感染等,慢性血吸虫病。
3、饮食结构
高脂肪、少纤维素饮食、缺乏维生素的饮食。
4、遗传因素
某些特殊类型大肠癌,如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具有遗传性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一定会发生癌变,同时有大肠癌家族史者,患病风险也高于正常人。
5、化学致癌物质
亚硝胺食物(腌菜、熏肉、腐乳、罐头、发霉的食物、隔夜的青菜)及油炸食物。
6、消化道疾病
某些消化道疾病可增加大肠癌发生的几率,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大肠息肉等。

二、大肠癌的临床表现有什么?
1、排便习惯改变
2、大便性状改变
3、腹痛、腹胀
4、腹部肿块
5、肠梗阻相关症状
6、全身症状:贫血、消瘦、乏力
三、大肠癌主要来源是什么?
研究表明80%的大肠癌都是由大肠腺瘤性息肉演变而来的。
四、什么是大肠息肉?
大肠息肉泛指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通俗地说,是长在肠管内的一个“肉疙瘩”。
在大肠息肉中,有些是非肿瘤性息肉:如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这些息肉的发生、发展与大肠癌关系并不大。
还有一些是肿瘤性息肉,此种息肉与大肠癌的发生关系十分密切,是公认的大肠癌的癌前病变,演变成癌所需的时间为5~15年,演变过程是:息肉→腺瘤→腺瘤伴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癌。

五、如何有效降低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
《中国结直肠癌预防共识意见》提到,66%-78%的结直肠癌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习惯避免。
1、调整饮食习惯
根据《中国结直肠癌预防共识意见》,高膳食纤维、减少红肉和加工肉类的摄入可能降低结直肠癌的患病风险,因此应尽量保证红肉和加工肉类食用频率<4次/周。
另外,乳制品和膳食钙的摄入也可以降低结直肠癌风险,因此人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牛奶代替其他饮料;增加蔬菜和水果食用量:>5份/天,每份为80g;多食用豆制品、海鲜、蛋类等含钙量较高的食物。
2、改变生活习惯
长期吸烟、大量饮酒是结直肠癌发病的高危因素,而合理的体育锻炼可降低结直肠癌的患病风险。所以,除均衡饮食外,还应该注意限制饮酒和戒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提高身体素质和免疫功能,控制体重、防止肥胖。
尽量保证:
- 体重指数(BMI):18.5kg/m²≤BMI≤24.9kg/m²;
- 腰臀比(腰围/臀围):女性<0.85,男性<0.90;
- 规律运动:每周进行150-30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或75-150分钟的高强度运动,或相应的组合;
- 限制久坐行为:坐着、躺着看电视和其他基于电子屏幕的娱乐活动时间<3小时/天;
- 不饮酒,或很少饮酒:<3次/月;
- 从不吸烟。
- 45岁以上无症状人群;
- 40岁以上有2周肛肠症状的人群;
- 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
- 大肠癌手术后的人群;
- 大肠腺瘤治疗后的人群;
- 有“大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
- 诊断为“遗传性大肠癌”的直系亲属,年龄超过20岁。
3、定期筛查,积极治疗癌前病变
结直肠癌癌前病变较为明确,主要有腺瘤、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溃疡性结肠炎,如能在早期去除这些病变,可大大减少结直肠癌的发生。
另一方面,结直肠癌高危人群定期体检筛查,可以早期发现肠息肉以及早早期结直肠癌,有助于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
今年4月15日,上海市抗癌协会发布的2023年版《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中,将以下7类人群列入肠癌的高危人群,需要定时进行肠镜检查:
注:两周肛肠症状指有以下任意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大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等);大便性状改变(大便变细);大便性质改变(便血、黏液便等);腹部固定部位疼痛。
参考资料:
[1]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https://www.iarc.fr/faq/latest-global-cancer-data-2020-qa/
[2]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
http://www.zengankyo.ncc.go.jp/etc/seizonritsu/seizonritsu2012.html#10
[3] 2021年版《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
[4]《中国结直肠癌预防共识意见》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作交流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专业医学问题请咨询专业人士或专业医疗机构。文章转载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即行删除。
本文是车旭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