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引起凝血功能异常
1、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引起凝血功能异常的机制

引起凝血功能异常机制如下:
①头孢哌酮分子结构中 N 甲基硫代四氮唑侧链可能在肝脏代谢成二聚体,干扰谷氨酸代谢,致凝血酶原生成减少,是引起凝血功能异常的主要原因。
②头孢哌酮主要由胆汁排泄,肠杆菌对第 3 代头孢菌素药物敏感,肠杆菌受到抑制可直接导致维生素 K 生成减少,肠杆菌还能与体内维生素 K 作用使其消耗增加,以上共同作用导致维生素 K 缺乏,从而影响维生素 K(Ⅱ、Ⅶ、Ⅸ、Ⅹ)的合成,引起凝血机制异常导致出血。
③头孢哌酮与二磷酸腺苷竞争性地与血小板膜受体结合,使二磷酸腺苷激活血小板凝聚作用减弱。
④第 3 代头孢菌素类药物成为免疫介导物及半抗原形式破坏血小板,引起血小板数量减少和功能下降,影响凝血机制,并可能导致微循环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液通过扩大的内皮细胞间隙和受损的血管基底膜漏出血管外,致漏出性出血。
⑤头孢菌素类药物可能影响黏膜上皮的前列素合成,导致黏膜屏障功能减弱、黏膜功能损害引起出血。
有研究表明,每日进食<1000 ml 的患者在接受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后发生凝血功能异常的风险明显高于进食量 ≥1000 ml 患者,进食减少是间接诱发凝血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患者术后禁食,并且多次使用广谱抗生素,导致肠道正常菌群失去平衡,从而减少维生素 K 的合成。
2、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引起凝血功能异常的处置和预防
在临床使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的过程中,如果发生凝血功能异常时,需先排除先天性和遗传性因素,结合临床用药及患者自身情况,确定是否为药物不良反应。如怀疑为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引起,应立即停药,输注维生素 K1,严重时需要输注新鲜的冰冻血浆凝血因子。停药后观察凝血功能指标是否恢复正常范围,如恢复正常值,应考虑为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引起不良反应,医生应当考虑更换药物治疗方案避免不良反应再次发生。
肝肾功能不全是导致凝血功能异常的高危因素,王宇等研究提出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引起凝血酶功能异常原因并非对肝肾损害,而是药物在体内蓄积。故对于高龄,肝肾功能不全,基础疾病较多的患者,如果需使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时应密切监测凝血功能指标和肝肾功能指标,并进行维生素 K1 预防使用。另外,在患者食纳变差的情况下,应积极鼓励患者少食多餐,加强饮食,保持正常的肠道功能。
3、总结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是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含酶抑制剂的抗菌药物,随着使用量的增多,其引发的不良反应也逐渐凸显。近年来,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后出现凝血功能异常的现象陆续增多。有研究指出,大部分患者以老年高龄患者为主,胃纳差,应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前肝、肾功能基本正常。另有研究提出用药后凝血异常出现时间在 3~15d,平均 6.59±3.24d,半数患者无临床出血征象,其余患者以皮肤出血点,血尿等表现居多。
临床医生应用常规剂量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 3d 后需监测凝血功能,警惕出血表现,尤其是胃纳差,高龄患者可加入维生素 K 预防性用药。
本文是孙普增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