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聋人“自扰”—音乐治疗耳鸣

梵高因耳鸣而割掉耳朵 割掉耳朵真的能消除耳鸣吗?不能!
究其原因说来话长,首先我们要从耳朵怎么听到声音说起。。。。。。
声音进入耳朵并通过外耳道到达鼓膜,引起鼓膜震动。中耳腔内有三块听小骨,是人体内最小的骨头,它们负责将鼓膜的震动传到内耳,引起耳蜗液体波动。耳蜗外形像蜗牛壳,里面长满感觉细胞(也称为“毛细胞”),遍布耳蜗的整个长度,像钢琴的琴键。毛细胞的表面长有若干根细细的纤毛,耳蜗内液体的流动可以带动这些纤毛随之摆动,像风吹杨柳那样,纤毛的拂动使相应的毛细胞产生能被大脑识别的电信号,经由听神经传至大脑,大脑再把接受到的电信号进行处理,形成我们日常的听觉。

耳鸣是指在没有外界声源的情况下感知到的声音,可能起源于上述听觉通路的任何部位,可以是外耳道、鼓膜、中耳,也可以是耳蜗、听神经,抑或大脑内负责听觉的区域。因此,梵高割耳治鸣的举动在于他希望通过切断声音的传播来消除耳鸣,但知识的匮乏限制了他的想象力。。。。。。即使完全失聪,依然可以听到耳鸣,它不会因为听力受损而自动消失,相反,听力下降或者堵住耳朵阻隔声音会加重耳鸣。

那么耳鸣是怎么产生的?在我们大脑的听觉中枢存在着成千上亿个神经元,可以把他们想象成小精灵,在各个岗位井然有序、各司其职。当声音信号传输到我们大脑后,当值的小精灵受到信号的刺激而变得兴奋,无关的小精灵则被抑制,这个时候就形成了我们正常的声音感知;但当因为某些原因,诸如中耳炎、突发性耳聋引起听力下降或衰老、药物引起毛细胞损伤、丢失,声音无法传到大脑时,正常情况下应该兴奋的小精灵失去刺激,而无关的小精灵则趁虚而入,开始兴奋起来,这个时候大脑就会感知到异常的声音,也就是耳鸣。久而久之,这些小精灵的职责变得混乱,无章可循,形成慢性耳鸣。我们将这种大脑的混乱称之为“重塑”。
因此耳鸣感知发生在大脑水平而不是耳朵本身,任何外周性声音剥夺引起声音传入下降都可能引起耳鸣。

有人提出疑问:既然如此,给予耳朵富声环境是不是就能纠正这种神经元的混乱状况,逆转耳鸣? 答案是肯定的,这也是我们音乐治疗的理论基础。
音乐治疗原理:利用神经可塑性重新训练过度活跃或者重组的听觉皮层,实质是一种物理性中枢重塑技术。目前的慢性主观性耳鸣的治疗方案就是以音乐治疗为核心的综合治疗,其中的音乐治疗已经不是以前的掩蔽治疗,而是按照目前耳鸣机制研究进展开发的定制音乐治疗,其有矫正大脑异常重塑,消除耳鸣记忆,转移注意力,改善情绪、睡眠等作用。

音乐选择有几个原则:首先,采用的音乐材料应该是舒缓的音乐素材,这种音乐可以让听者情绪平稳,心境平复,改善睡眠。其次,根据耳鸣的声学特点和听力下降的特点裁剪音乐素材,使之可以让大脑修复之前的异常重塑,消除耳鸣对患者的不利影响。
音乐治疗需要注意几个点:第一,需要保证音乐治疗的时间,至少每天保证2小时,坚持3-6个月。因为耳鸣的音乐治疗不会立竿见影,需要潜移默化地对大脑完成重塑;第二,患者认同接受音乐治疗,如果患者心理上排斥,那么时间再长也无益处;第三,耳鸣患者切忌刻意躲避声音,故意制造安静环境,不仅不利于耳鸣消除,还会因为为了回避声音而减少社交活动,进一步影响边缘及情绪系统,加重耳鸣。
如果梵高遇见贝多芬,历史是否会少一桩惨剧,多一份永恒。。。。。。
本文是刘月红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