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陈善闻 三甲
陈善闻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泌尿外科

为什么会出现尿糖?说来说去:无非是这些情况“作祟”

821人已读


肾性尿糖.gif

背景故事

门诊来个李大爷看病,拿着尿常规的单子让我看:

「医生医生!你快帮我看看,我的尿糖两个加号(++),是不是得糖尿病了?」

听罢,我立即帮大爷测了一个空腹血糖,结果是 5.8 mmol/L,正常。

于是我问到:「大爷啊,您最近有没有吃甜食比较多?」

大爷点点头,我继而说到:「单凭尿常规里的尿糖不能诊断您得了糖尿病,您的空腹血糖是正常的,尿糖阳性可能与您近期进食甜食较多有关,要明确是否患有糖尿病,OGTT 试验才是金标准。」

大爷思索一下,决定还是做一个 OGTT 试验。幸运的是,大爷没有糖尿病!

看了这个故事,相信有不少人心中有些许疑惑:尿糖升高是怎么一回事?尿糖的加号越多提示血糖越高吗?今天就让我们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什么是尿糖?

尿糖是指尿液中的糖分,主要是指尿中的葡萄糖,当人体处于正常生理状态时,通常普通尿液化验方法尿糖为阴性。而当机体血糖过高时,或肾功能紊乱时,肾脏不能将血液中糖分全部吸收,进而导致部分糖分随尿液排出体外,引发糖代谢紊乱,使尿液中糖含量异常升高,呈现尿糖阳性。尿糖常见于糖尿病、肾脏疾病、妊娠性糖尿病等。家族遗传性肾糖阈值低于正常人,也可以呈现尿糖阳性,但此时血糖正常。这就像是高考成绩,如果是录取分数线降低了,上榜的人数就会明显增加,肾糖阈下降导致血糖水平正常患者尿糖出现+也是同样的道理。

二.常用化验检查

图片1.png

1、尿糖定性试验: 尿糖阳性为诊断糖尿病的重要线索,但轻度糖尿病患者空腹或饭前可呈阴性,饭后尿糖常阳性,故可查饭后2小时尿糖;老年糖尿病患者尿糖检查均可阴性。

2、尿糖定量测定

3、收集24小时尿,可做尿糖定性与定量,正常定性为“阴性”,24小时尿糖量<1g。

三.尿糖检查的优缺点

(一)缺点

第一条:通过我测得的结果只能间接且部分地反映血糖水平。

首先,显示的结果只能做到半定量。

人家血糖监测出来的结果是多少多少毫摩尔/升,跟正常范围一比较,就可以一目了然看出血糖是高还是低,高出多少,或低了多少。可是,我呢?是以“﹣”,或“﹢”、“﹢﹢”等表示,脸红中。

其次,还不能发现或预示低血糖。

还有,通过我测得的结果还可能受到一些复杂因素影响,不是那么确切。如肾糖阈不正常时,我的监测结果就没啥意义了。尿路感染、月经期以及某些口服药也可能影响我的结果。当然,话说回来,血糖监测也是会受到一些因素影响的。

第二条:不能反映即时血糖。

人家血糖仪测得的结果反映的就是当时的血糖水平,那个点测的就是那个点的血糖值。我可好,反映的是从上次排尿到这次排尿这一段时间的平均血糖水平,这个确实有点坑人。

第三条:肾糖阈是有个体化差异的。

不同的人肾糖阈也是不同的。就如同人与人之间的疼痛阈有差别一样,同样背上背一块砖头(假设砖头的重量一样),有的人感觉很疼,有的人不疼,不疼的那个人可能是因为他的疼痛阈比较高,比较能禁痛,而不是代表他挨的砖头不够重。

同理,肾糖阈高的人即使体内血糖值已经很高了,但是尿里还是可能没有排出糖,测得结果是阴性。

第四条:宣传力度太弱。

这也是最让我憋屈的地方。你们每天睁开眼,能看到多少血糖仪的广告啊,什么强生的、罗氏的、拜耳的、雅培的,可是我呢?有没有人包装过我、宣传过我?没有。凭什么呀,就凭他们有钱吗?

(二)优点

说了半天,尿糖检查的优点你们知道吗?血糖监测怎么回事你们肯定了解:首先你得有点文化,能学会用血糖仪,还得能忍了疼,一天扎好几针,还得不差钱,试纸进医保目前还不可能……

尿糖检查呢?从测量方法来说,既简便、快速,又不疼痛。从价格来说,尿糖检查是真不值钱哪!

方法:尿糖试纸先用尿液浸湿约半分钟,然后在1分钟内观察试纸颜色变化,通过与标准比色板比色,就能得出尿糖结果。

价格:跟血糖监测试纸动辄几块钱比起来,尿糖检查这一条才1毛钱左右的价格,便宜吧?那是真便宜。

近些年,还有一些便携式数字尿糖仪上市,就更加方便了。只需将尿液滴在传感器上就能轻松检测,6秒就完成了。而且不再是“﹢”、“﹣”这种半定量形式,一样可以出具体数值。另外,由于是便携式,也可用于在外就餐后检测。正像歌里唱的:野百合也有春天啊。

所以,只要你不是1型糖尿病患者,也没有使用胰岛素治疗,可以试着接受一下尿糖检查哦。尤其是老人、孩子,以及怕疼的朋友。你也可以让尿糖检查和血糖监测配合着进行,比如周一、三、五用血糖监测,周二、四用我——尿糖监测。

.影响尿糖的三个因素

决定有无尿糖及尿糖量的因素有血糖浓度、肾小球滤过滤(肾脏对血糖的滤过能力)、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老年人、妊娠期妇女或者有糖尿病家族史、肾病家族史的人易出现尿糖。

五.尿糖和血糖的关系

不知道糖友们有没有看到过这么一则新闻报道,一名26岁的程序员,因为发现尿液吸引来了蚂蚁,就好奇尝了一下,发现自己的尿液竟然“比绿茶甜一点”,检查后发现,自己竟然得了糖尿病,难道糖尿病人的尿,都是甜的吗?

图片2.png

答案是:还真不一定,并不是所有糖尿病人都会出现尿糖。只有当体内血糖特别高时,血液中多余的葡萄糖才会通过尿液排出。

狭义地讲:血糖即血液中的葡萄糖;尿糖即尿液中的葡萄糖。在正常人,肾小球滤液中也含有一定量的葡萄糖,但绝大部分被肾小管重吸收到血液中,故正常人尿中只含极微量葡萄糖,一般常规检查测不出来,所以尿糖定性是阴性。因肾小管吸收葡萄糖的能力有一定限度,当血糖超过这一限度时,肾小球滤液中就有部分葡萄糖不能被吸收,而随尿排出产生糖尿。我们把尿里出现葡萄糖时所对应的血糖值称为“肾糖阈“,正常人的肾糖阈大约在8.9~10.0毫摩尔/升。打个比方,“肾糖阈“就像一个“堤坝最高点“,而血糖值就好比“水平面“,水满则溢。

血糖高到一定程度常规检查方法才能发现尿糖阳性,所以尿糖阳性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线索,但尿糖阴性也不能排除糖尿病的可能。

尿糖高并不一定都是糖尿病,因为尿糖阳性与多种因素有关,尿糖阳性时还需结合个体原有疾病、生理状况综合分析判断,然后确定治疗,尿糖患者应监测血糖水平,注重饮食调理,加强运动。

图片3.png

六.尿糖的病因

尿糖是在血中葡萄糖浓度过高,导致肾小球滤过的葡萄糖量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时可出现,是否出现尿糖取决于动脉血中的葡萄糖浓度,每秒流经肾小球中的血浆量,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葡萄糖的能和即肾糖阈这三个因素。

(一) 高血糖性糖尿

图片4.png


当血糖超过160~180mg/dl时,糖能较多地从尿中排出,形成尿糖。所以说,血糖的高低决定着尿糖的有无:血糖在180~200mg/dl,尿糖应为±;血糖在200~250mg/dl,尿糖应为+;血糖在250~300mg/dl,尿糖应为++;血糖在300~350mg/dl,尿糖应为+++;血糖高于350mg/dl,尿糖应为++++。

1.代谢性糖尿:由于糖代谢紊乱引起高血糖所致,典型的是糖尿病。

2.应激性糖尿:指在颜脑外伤、脑血管意外、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延髓血糖中枢受刺激,导致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大量释放,出现的暂时性高血糖和糖尿。

3.摄入性糖尿:指短时间内摄人大量糖类或输注高渗葡萄糖溶液,引起血糖暂时性增高而产生的糖尿。

4.内分泌性糖尿:生长激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分泌过多,都可使血糖浓度增高。

(二) 肾性糖尿

肾脏“制造”尿液,要经过三道工序:

在第一道工序中,血液会通过一张“滤膜”,除了蛋白质被拦下来之外,血液中的其他物质包括葡萄糖,都会通过这张“滤膜”;在接下来在第二道工序中,几乎全部的葡萄糖都会重新回到血液当中。

因此,正常情况下尿液里的葡萄糖是很少的,目前临床常用方法测不出来。

葡萄糖不能被全部重吸收时,就会导致尿液中出现葡萄糖,检查尿糖时,就会显示尿糖“阳性”。“漏”到尿液中的葡萄糖越多(检验单上的+号越多),一般说明血糖浓度越高。

图片5.png

其特点是尿糖阳性但血糖不高。患者无论空腹或饭后,任何一次尿液标本均含有尿糖,但空腹血糖及葡萄糖耐量试验均正常,其病因与肾小管缺陷导致近端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降低有关,也称肾性糖尿。临床分为原发性肾性糖尿、继发性肾性糖尿、生理性肾性糖尿。

图片6.png


1、原发性肾性糖尿:

(1)“良性家族性肾性糖尿”:多为显性遗传,常常是亲子共患。一出生即可查出尿糖阳性(注:尿常规无其他异常),但其他各项检查(如血糖、肾功等)均正常,患者通常无症状,也不影响生长发育,预后良好,通常不需要治疗。但少数患者可能存在低血糖倾向,为了预防低血糖,可给患者足够的碳水化合物,避免长时间饥饿,妊娠期注意加强营养,多餐饮食。也有少数患者日后会发展成真正的糖尿病,故建议对这类患者随访观察。

(2)范可尼综合征(Fanconi综合征):患者也是血糖正常但有糖尿,不同的是,这种患者有多种肾小管功能障碍,尿液中除了葡萄糖以外,还有大量氨基酸、磷酸盐、重碳酸盐等,患者往往有肾小管性酸中毒、骨痛、病理性骨折、佝偻病及生长发育落后等,预后欠佳。


2、继发性肾性糖尿:指继发于某些疾病或是某些肾毒性物质损害所致。


(1)肾病性肾性糖尿:如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有时可因肾小管对葡萄糖重吸收功能障碍而出现糖尿。

(2)其他原因:如多发性骨髓瘤以及某些重金属(如汞、镉、铅等)中毒也可导致肾性糖尿。

3、生理性肾性糖尿:也称“妊娠期肾性糖尿”,少数(约10%~15%)妇女在妊娠中晚期,因为在妊娠期,女性乳腺功能活跃起来,因此会有尿糖的表现。部分孕妇可能是由于细胞外液容量增加而抑制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功能,致使肾糖阈下降所致,分娩后可恢复正常。

图片7.png



(三)一过性糖尿

如大量进食碳水化合物、静滴大量高糖和应激性糖尿(在颅脑外伤、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时,血肾上腺素或胰高糖素升高),出现一过性糖尿。另外精神过度紧张还可以导致精神性糖尿。也是一过性的。

(四)假性糖尿:尿液中含有的某些还原性物质,如维生素C-尿酸、葡糖醛酸,以及一些随尿液排出的药物,如异烟肼、链霉素、水杨酸、阿司匹林等,可使尿糖定性检查出;现假阳性反应。但是随着尿干化试纸法的改进,加入维生素C模块,这种假阳性已经部分避免。


(五)服用特殊药物导致的尿糖

SGLT2i是一类近年受到高度重视的新型口服降糖药物,可抑制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降低肾糖阈,从而促进尿糖的排出。

目前在我国上市的SGLT2i有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卡格列净艾托格列净。服用以上药物的糖尿病人群,会出现尿糖的增多。

图片8.png



(六)非葡萄糖性糖尿除了葡萄糖外,如果其他糖类进食过多或该糖在体内出现代谢障碍,致使血中浓度升高时也会出现相应的糖尿。哺乳期的女性由于乳腺产生过多乳糖,也会随尿排出形成乳糖尿。

五.如何应对尿糖阳性?

临床上,凡遇到尿糖阳性的初诊患者,首先要查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必要时还要做“糖耐量试验”等。如果患者血糖高、有糖尿病,则按糖尿病处理;如果患者血糖正常,则考虑患者是“肾性糖尿”,需要结合既往病史、遗传家族史、临床症状、身体发育以及有关化验检查,判断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如果是后者,还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

一般说来,原发性肾性糖尿,预后良好,通常不需要治疗。继发性肾性糖尿因原发病不同而不同,需要针对原发病给予治疗。

总之,尽管尿糖阳性最常见于糖尿病患者,但这并不代表尿糖阳性一定就是糖尿病。诊断糖尿病的标准是血糖而非尿糖。尿糖阳性的原因有很多,许多时候,尿糖阳性但血糖正常。因此,对“尿糖阳性”的患者,一定要追根溯源,明确病因,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陈善闻
陈善闻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泌尿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