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娜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华东|科普】过敏周:反复喷嚏流涕,可能是过敏性鼻炎发作了

发表者:孙娜 人已读


医生,我最近疯狂打喷嚏,打得脑壳疼,还一直流鼻涕,鼻子被擦得通通红。

是不是因为我体质变差导致反复感冒才这样的?

建议到耳鼻咽喉科检查一下,你可能得了过敏性鼻炎

如何判断是过敏性鼻炎还是感冒?


世界过敏周(World Allergy Week, WAW)是世界过敏组织(WAO)发起的一项全球性公益活动,旨在提升公众对过敏性疾病影响的认识,提高防治水平。今年世界过敏周是6月18日-24日,主题为:气候变化加剧过敏性疾病,如何做好防控。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人群患病率高达30%,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一年四季均可发作,流涕、咳嗽、打喷嚏等感冒症状和过敏性鼻炎发作时很相似。那该如何区分呢?

多数感冒或流感呼吸道症状较明显且往往伴有发烧,而过敏性鼻炎则是出现眼部症状如眼睛痒、流泪、眼红、灼热感等。

此外,感冒和流感通常都是随机的,一般没有周期性规律。而过敏性鼻炎会因春天的花粉而喷嚏,不断呈现季节性发作,又或是因为尘螨、蟑螂、动物皮屑等过敏原,导致常年发作。

为何过敏性鼻炎会找上你?


全世界10%~20%的人患有过敏性鼻炎,主要和先天遗传及后天环境有关。

1)遗传

过敏性疾病患者的发病、疾病表型、严重性、治疗效果和进程都与基因有关,免疫系统的反应程度和遗传关系较大。

人体的免疫系统就像私人保安,整日在体内巡视。一般情况下,保安巡视时候看到了花粉、尘螨等“小混混”,知道他们掀不起什么大风浪,就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过敏性鼻炎患者体内的保安异常亢奋,一看到外来人员(花粉、灰尘等过敏原)就找人干架。免疫平衡就此打破,人开始不断打喷嚏、流鼻涕。

2)环境

研究发现,过敏性鼻炎的患病率逐年升高,空气污染,花粉、宠物、尘螨等都是过敏性鼻炎的危险因素。 华东医院鼻科团队多年的研究成果证实:长期暴露于交通运输、工业生产的空气污染,尤其是PM2.5和臭氧污染,会导致鼻黏膜和下呼吸道免疫反应和炎性反应功能障碍,增加罹患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风险。


过敏性鼻炎并非小毛病,如不重视治疗,反复发作可能会引发慢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嗅觉障碍、分泌性中耳炎(耳痛、耳闷、闭塞感、耳鸣与听力减退)、鼻咽炎、咽炎、鼻后漏综合征等疾病,严重者会发展为哮喘,引发肺部炎症。 儿童则可能出现腺样体肥大,表现为打鼾、张口呼吸等,影响睡眠质量,引发缺氧。

过敏性鼻炎怎么治疗?


过敏性鼻炎可通过规范治疗控制好各类症状, 避免接触过敏原,增强免疫力,是预防过敏性鼻炎发作有效的方法。

1

规范用药

1)糖皮质激素:鼻用激素是临床推荐使用的药物,中重度患者可选择,包括倍他米松、环索奈德等。

2)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基本无嗜睡、困倦等副作用。

3)白三烯受体拮抗剂:主要是孟鲁司特钠,伴有严重鼻堵、咳嗽、哮喘的患者可用。

4)交感神经α受体兴奋剂:最常用的是1%麻黄碱和0.5%呋喃西林麻黄素,鼻炎发作时滴入鼻腔。

所有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

脱敏治疗

脱敏治疗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唯一能够改变过敏性疾病自然进程的对因治疗,治疗结束后长期有效。

患者需要先进行过敏原检测,明确过敏原之后再进行适当方式的治疗,包括舌下含服或皮下注射脱敏试剂,诱导机体免疫耐受,使患者再次接触相应过敏原时症状明显减轻,甚至达到持续无反应。 目前,我院耳鼻咽喉科已开展舌下滴剂脱敏治疗。


3

手术治疗

对于难治性过敏性鼻炎可外科手术治疗,包括以改善鼻腔通气功能为目的的下鼻甲成形术、鼻中隔矫正术、筛前神经切断术、高选择性鼻后神经切断术。 特殊人群,如备孕期过敏性鼻炎患者,可在孕前实施微创手术治疗,使孕妇安全度过孕期。


华东医院耳鼻咽喉科

过敏性鼻炎治疗特色

华东医院耳鼻咽喉科作为院重点学科,其中的鼻科团队多年来持续开展过敏性鼻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在大气污染对过敏性鼻炎发病机制的研究中,获得多项国自然基金项目,开展了 微创手术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为难治性过敏性鼻炎患者带来福音。

专家介绍


孙娜

专家门诊:

周三下午

华东医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兼任中国鼻病研究协作组成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专委会鼻颅底及嗅觉专委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专委会委员、《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中青年编委。

擅长过敏性鼻炎、鼻腔鼻窦疾病、鼾症、声带息肉、声带白斑、鼻咽癌的诊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从事国自然基金项目及上海市科委等课题的多项研究,获得华夏医学科技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2项,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单篇SCl最高影响因子7.4分。

本文是孙娜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3-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