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广灿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胃肠工夫:全球胃肠间质瘤关爱日——手术联合靶向药物,患者获益

发表者:陈广灿 人已读


每年的7月13日是全球胃肠间质瘤关爱日,对于“胃肠间质瘤”(GIST)这个名字,公众甚至患者可能都知之甚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了解它。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约占全部胃肠道恶性肿瘤的0.1%~3%,发病率在(7~15)/100万,从儿童至老年发病年龄范围广泛,好发的中位年龄为60~65岁,无性别差异 [1]。可发生在整个消化道,其中60%~70%发生在胃,20%~30%发生在小肠,10%发生在结直肠。也可发生在食管、网膜和肠系膜等部位。大多数GISTs为散发性,仅有5%的病例有家族性遗传倾向。GISTs预后与危险度分级、病理分期、治疗选择以及治疗后有无复发等因素相关,治疗上主要依靠手术和分子靶向药物,局限性、局部进展期和转移性GISTs的5年生存率分别约为93%、80%和55%[2]。


胃肠间质瘤和其他消化道的肿瘤一样,早期通常无典型症状,往往是在体检或者检查其他胃肠道疾病时偶然发现胃部黏膜下的隆起。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如果出现了肿瘤增大甚至导致局部破溃出血就可出现腹痛、腹胀、呕吐、腹部包块、消化道出血、消化道穿孔、贫血、消瘦、乏力等症状。

胃肠间质瘤主要病因是KIT或PDGFRA基因激活突变,基因突变导致酪氨酸激酶异常持续地激活,异常激活的酪氨酸激酶向下游传导信号,导致肿瘤细胞不断生长。

临床上,一般不用良恶性描述胃肠间质瘤,而用危险度来预测胃肠间质瘤治疗后的复发转移风险(见下表)。危险度越高,胃肠间质瘤复发转移风险越高,可粗略理解为恶性程度也越高。

通常,非常低危的胃肠间质瘤复发风险非常低基本不会复发,可认为是良性肿瘤。但高危的胃肠间质瘤复发风险大,也就意味着危害大。

胃肠间质瘤虽然发病率低,但病症具有隐匿性,一旦发现患病,往往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定期做胃肠镜检查可以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汕大附一院胃肠镜检查,请收好这份指引!


最常用于胃肠间质瘤治疗的方法有两种:手术切除和靶向治疗。

国内外研究者基于病理诊断,发现了胃肠间质瘤致病基因。这些基因,是科学家找到阻断这些基因出现、生长的重要“靶点”。因而对于无法手术或复发转移性胃肠间质瘤不像其他肿瘤治疗,它的主要治疗手段是靶向治疗。

在进行首次靶向治疗前,会对患者的肿瘤细胞进行基因分析,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对于无法手术的患者,药物治疗可使部分患者的肿瘤得到很好的控制,甚至使肿瘤缩小,进而有机会可以采取手术干预。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单纯应用靶向药物进行肿瘤控制。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 胃肠间质瘤诊疗指南2022 [3]

随着腹腔镜内镜技术的发展与进步,靶向治疗药物的迭代,一些原本不可切除的GIST也可能变成可切除,外科治疗也在追求“最小的创伤,最大的获益”的效果。如今,在腹腔镜、内镜技术的支持下,各类外科治疗手段都在贯彻现代外科手术精准、微创、快速康复的理念,最大化减少手术过激反应,保证患者恢复顺利,延长生存。 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可达2年以上,甚至有20%以上的患者生存时间可达10年。若早期患者有机会接受手术治疗,生存时间会更长。

汕大附一院胃肠外科举办胃肠间质瘤汕头城市会


胃肠工夫,关注您的胃肠健康!



5月29日,世界肠道健康日,胃肠工夫关注您的肠道健康。

以下是胃肠道间质瘤手术的图片

可能引起不适,慎重下翻!





以下是我们团队手术的资料:

经腹腔胃外直接切除胃间质瘤

经胃腔显露悬吊,切除胃间质瘤

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后胃镜检查及创面情况

腹腔镜手术切除的小肠间质瘤

参考资料:

[1] Al-Share B, Alloghbi A, Al Hallak MN, et al.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a review of current and emerging therapies[J]. Cancer Metastasis Rev, 2021, 40(2): 625-641. DOI:10.1007/s10555-021-09961-7

[2] Gheorghe G, Bacalbasa N, Ceobanu G, et al.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A Mini Review[J]. J Pers Med, 2021, 11(8): 694. DOI:10.3390/jpm11080694

[3]《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胃肠间质瘤诊疗指南》2022

专家门诊时间:外科门诊101 周一上午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版权属原作者

本公众号致力于科普宣传,无任何商业用途,

若有文字、图片、视频涉及侵权或违规,

请及时告知删除,谢谢关注支持。


本文是陈广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3-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