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疗锦囊篇-血常规肝肾功能怎么看


抗肿瘤药物治疗属于全身治疗,可经静脉、口服等途径给药,药物会进入血液循环,流遍全身绝大部分器官和组织,干扰细胞增殖,导致骨髓造血能力下降,从而出现全血细胞减少的现象。
抗肿瘤治疗易引起骨髓抑制怎么监测? 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数
- I级:无需干预,可待自行恢复,2-3日后复查;日常可通过饮食、利可君等升白药物调整;
- II级:如3日内下一次化疗,短效升白1天,至少24小时后复测;
- III级:短效升白3天;如伴发热,及时联系医生;
- IV级:测体温,急诊就诊或联系医生,短效升白、抗感染、住院层流床同时进行。后续根据治疗周期可预防性应用长效升白针。
- 距下次化疗一周以上,可等待自行恢复;
- 距下次化疗不足一周,建议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或重组人白介素-11每日注射升血小板,持续4-5日后复查。
- 如血小板低于50,及时联系医生,小心活动,避免出血,建议联合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必要时申请输血小板,具体遵医嘱。
- 短期内下降20g/L及以上,及时联系医生,完善便隐血、胃肠镜、CT;
- 排除出血后,如HB≥80g/L,建议食补、适当补充铁剂(需遵医嘱);如60-80g/L,可同时予以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如低于60g/L,建议输血。
注意: 短效升白注射后,务必24小时后再复查、用药! 长效升白针主要用于预防,需注意注射后14天内不可化疗。
血小板计数
80为界,如低于80
血红蛋白
注意:EPO抗贫血治疗属于长期治疗,需要4-6周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显现疗效。


抗肿瘤药物均能直接或通过其代谢产物损伤肝细胞,从而引起肝脏毒性。
患者可能会出现胆红素指标升高等表现,同时伴有乏力、食欲减退、皮肤黏膜黄染等症状,严重影响治疗疗效与患者生活质量。治疗过程中应配合医嘱严密监测自身肝功能相关指标,并根据指标水平的变化合理调整药物剂量,再辅以护肝治疗。
抗肿瘤治疗易引起肝脏毒性怎么监测?肝功能!

肝功能报告中重点关注三个主要指标(参考值会因检验设备和检测方法的不同而变化):
谷丙转氨酶(ALT):肝功能损害最敏感的监测指标。
谷草转氨酶(AST):AST与ALT联合检测可以帮助确定肝脏或其他器官是否受损。
总胆红素(TBIL):指标偏高或偏低都对人体肝脏有损伤,偏高可能是溶血性黄疸、恶性贫血、中毒性或病毒性肝炎等,偏低则常见于缺铁性贫血。


作为药物代谢和排泄的重要脏器,肾脏是药物代谢和排泄的重要脏器,常受到抗肿瘤药物的严重影响,且药物剂量、使用频次越高,肾毒性越强。
肾脏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肾小球的滤过及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生成尿液、排泌代谢废物、维持体内水、电解质酸碱等代谢平衡,此外,肾脏也有内分泌功能(如产生肾素、红细胞生成素、活性维生素D等)以调节血压、红细胞生成和钙磷代谢。药物肾毒性常表现为少尿或无尿、蛋白尿、血尿、不明原因的水肿、高血压等症状,严重降低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
抗肿瘤治疗易引起肾脏毒性怎么监测?肾功能!
我们最常关注的“肾功能”其实是指肾小球滤过功能,主要通过检测血清尿素、血清肌酐、血清胱抑素C和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的值来评估肾功能。
尿素:只有当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到50%以下时,血清尿素浓度才会升高。此外,肾外因素也可引起血清尿素升高。高蛋白饮食、消化道出血、感染等均可使血清尿素升高;而低蛋白饮食、饮水多、大量排尿等均可导致血清尿素下降。
肌酐:一般只有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至50%以下,肌酐才会超过其参考范围的上限。同时,血清肌酐还受性别、年龄、肌肉量、蛋白摄入量等因素的影响。

血清胱抑素C:反映肾小球滤过率的理想内源性指标,在血液中的浓度由肾小球滤过决定,不依赖任何外来因素,诊断敏感性优于肌酐、尿素氮等传统肾功检测项目。必要时加测。
肾小球滤过率计算:(140-年龄)×体重(kg)×1.23(女性乘以1.03)➗血肌酐;或 体重(kg)×(140-年龄)/72×血肌酐(mg/L)。正常成人肾小球滤过率男性为(125±15)ml/min,女性约低10%。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表明肾脏对药物的清除能力下降,会导致具有肾毒性的药物在体内消除减慢,累积毒性提升,此时患者应遵医嘱根据自身肾功能状况及时调整化疗药物剂量,避免毒性积累。
实践学习:您学会了吗?


▲ 必要时一定要联系医生或门急诊就诊!
本文是魏妙艳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