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罗伟
罗伟 副主任医师
越城区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

哪些早期征象预警糖尿病?

225人已读

说到糖尿病的早发现,大多数人会想到“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但其实,只有一部分患者会出现上述症状,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其他一些表现,包括视力改变、夜间尿频、皮肤改变等等。

识别糖尿病出现的信号,对早期诊断糖尿病起到关键的作用。哪些早期征象预警糖尿病?下面的内容为您一一介绍。

本期目录

● 1、哪些早期征象预警糖尿病?

● 2、糖尿病高危人群?

哪些早期征象预警糖尿病?

1. 视力下降

如果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需要警惕糖尿病的可能。高血糖对视网膜细胞有显著的代谢影响,可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微动脉瘤的发生发展、新生血管形成、玻璃体积血、视网膜内损伤甚至脱离。

2. 夜间尿频

饮食或饮水正常的情况下,晚上排尿次数一般为0-1次。但血糖升高患者由于血糖升高→尿糖升高→渗透性利尿以及早期肾功能受损等原因,可能在没有出现明显尿量增多的情况下已经出现了夜间尿频症状。

3. 肢体麻木

患者出现肢体末端对称性疼痛、麻木,疼痛的性质可以是针扎样痛、烧灼样痛等,需警惕糖尿病的发生。一些患者也会出现局灶性单神经病变,尤以动眼神经、正中神经受累多见,表现为神经支配的区域出现疼痛。此外,部分患者会出现自主神经受累,累及胃肠道会引起便秘、腹泻交替等;累及泌尿生殖系统会引起尿失禁、尿潴留等;累及心脏会引起直立性低血压等;还会有出汗异常等情况。目前认为高血糖途径、氧化应激、营养缺乏、微血管病变、胰岛素信号受损等多种原因均可诱发糖尿病患者出现神经病变,神经病变可在发现血糖高时已经出现。

4. 皮肤改变

4.1 皮肤干燥、瘙痒

糖尿病的神经病变可以引起皮肤失去神经营养而表现干燥,从而可发生全身皮肤瘙痒症。瘙痒部位一般集中在四肢末端,女性也常出现外阴瘙痒。北方冬季更明显,外用润肤剂可以减轻瘙痒,但无法彻底解决皮肤干燥和瘙痒,此时,需要考虑有无高血糖的影响。很多人误以为糖尿病的神经病并都是在诊断糖尿病多年以后才会出现,但其实很多患者在发现血糖高的时候就已经同时有神经病变了。

4.2 糖尿病性胫前斑

糖尿病性胫前斑可能与外伤、糖尿病微血管病及神经病变有关。患病率男性大于女性,多出现在胫前、前臂、大腿处。初起为0.5-1cm大小的圆形或卵圆形暗红色丘疹,单个皮疹1-2年可消退,留轻度萎缩或色素减退,但新皮疹不断出现,因此持续存在,可产生鳞屑,最后留下萎缩性褐色或淡褐色瘢痕样斑。一些人虽然注意到了身上的色斑,但没有意识到这可能是糖尿病的征象,从而错过了更早发现糖尿病的机会

4.3 黑棘皮病

黑棘皮病是皮肤褶皱部位天鹅绒样色素沉着,常见于后颈部、腋下,通常与胰岛素抵抗有关。大多数患者体型肥胖,肤色较黑的人更常见。若大家发现自己身上出现了难以清洗、位于皮肤褶皱部位的黑色沉着,需要当心有无糖尿病的可能。

5. 口腔疾病

如果出现口腔黏膜干燥,喝水无法缓解,且合并多种口腔疾病(如舌炎、口腔黏膜炎、龋病等),需警惕糖尿病的发生。糖尿病患者一般唾液量减少,唾液流率减慢,唾液内葡萄糖浓度升高,唾液PH值下降,使口腔的自洁力下降,口腔内环境改变,易引起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和繁殖。

6. 反复感染

常见口腔、皮肤、泌尿生殖道、肺部等部位的感染,呈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细菌、真菌、病毒感染都可以发生。


7. 伤口不易愈合

若出现伤口经久不愈需警惕糖尿病的发生,及时就诊。糖尿病患者一般都存在外周血管病变,影响伤口周围组织的血供,从而延缓伤口的愈合时间。

糖尿病高危人群

哪些人更容易得糖尿病呢?以下人群患糖尿病的可能性较一般人群增高,若出现以上症状,更需提高警惕。

1.有糖尿病前期病史

2.年龄≥40岁

3.体重指数≥24 kg/m 2 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

4.一级亲属有糖尿病史

5.缺乏体力活动者

6.有巨大儿(新生儿出生体重≥4kg)分娩史或有妊娠期糖尿病病史的女性

7.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的女性

8.有高血压史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者

9.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0.90 mmol/L和(或)甘油三酯(TG) >2.22 mmol/L,或正在接受调脂药治疗者

10.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11.有类固醇类药物使用史

12.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症药物治疗

总结

有以上情况的人群,更应该注意定期检测血糖,尽量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糖尿病,以预防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DOI:10.3760/cma.j.cn115791-20210221-00095.

2.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Professional Practice Committee. 2.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is of Diabetes: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22. Diabetes Care. 2022;45(Suppl 1):S17-S38.

3.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Professional Practice Committee. 3. Prevention or Delay of Type 2 Diabetes and Associated Comorbidities: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22. Diabetes Care. 2022;45(Suppl 1):S39-S45.

4.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Professional Practice Committee. 4. Comprehensive Medical Evaluation and Assessment of Comorbidities: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22. Diabetes Care. 2022;45(Suppl 1):S46-S59.

5. Forbes JM, Cooper ME. Mechanisms of diabetic complications. Physiol Rev. 2013;93(1):137-188.

文章来源:泌语协行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罗伟
罗伟 副主任医师
越城区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