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胃癌是不是都可以行胃镜下切除?
早期胃癌是指肿瘤不管有没有出现淋巴转移,其基底部的位置只要没有侵犯胃壁的肌层,而局限在粘膜内及粘膜下层,就被称为早期胃癌。
目前对于肿瘤的治疗中,微创化的理念逐渐被更多的临床医生和患者所接受。消化内镜治疗就是一项发展非常迅速的技术。很多胃肠道的息肉、腺瘤这样的病变,尤其是比较大的,原先可能需要做手术才能解决的问题,而现在完全可以通过消化内镜下做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等操作来将病灶处理掉。甚至,现在早期胃癌的治疗也可以通过ESD的办法来进行切除。
现在的胃镜技术同样可以直接在胃镜下就将早期胃癌的肿瘤组织从基底部予以完整切除,完成治疗。这种办法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对患者的创伤非常小、恢复非常快,患者就是做了一个胃镜,术后基本不会有疼痛的感受,避免了开腹手术的痛苦。
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早期胃癌都适合做内镜下切除的。因为有些早期胃癌虽然局部侵犯程度不重,但是可能已经在早期出现了淋巴转移。我们知道胃癌的主要转移途径就是淋巴转移,一旦患者出现了淋巴转移,仅仅只是去切除胃的肿瘤病灶,那么很明显,这样的治疗是不够的。因此在要做内镜下早期胃癌切除之前,我们需要对患者是否存在周围淋巴结转移做一个准确的评估。对于评估有无转移淋巴结,一般可以采用CT、磁共振等检查,尤其是磁共振检查对于淋巴结的检查是比较有效的。现在还有PET-CT检查,同样可以检查有无淋巴结转移,甚至检查全身有无转移,但是这一检查是比较昂贵的,一般不作为常规筛查项目。如果评估结果明确确实没有淋巴结转移的证据,那么才可以通过内镜去治疗。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注意,目前医学的检查是有局限性的,没有任何的术前检查能够100%准确地检查出目前有没有转移。不管是CT、磁共振、甚至PET-CT,都是这样。所以如果早期胃癌做了内镜下切除,还是要术后定期的复查、随访,评估有没有肿瘤复发,或者淋巴结转移的出现。
早期胃癌做胃镜下切除同样是存在手术并发症风险的。最主要的并发症风险就是出血和穿孔。切除的过程中出血是必然的,操作医生也会尽量止血,而更重要的是在术后,术后创面如果出现出血,要尽早发现尽早处理。其次就是穿孔,切除的过程中一旦肿瘤基底部较深或者胃壁较薄,很容易就导致切开的深度偏深,从而造成穿孔的风险。如果穿孔较小,经内镜夹闭后,很多患者可以通过禁食、抗生素等保守治疗后自行好转。但如果穿孔较大,造成了腹腔内感染等情况出现,有可能就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来修补穿孔。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胃镜下切除能够给病人带来方便和更小的创伤,但是在选择使用胃镜切除肿瘤这件事情上是要非常慎重的。
本文是严东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