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王勇杰 三甲
王勇杰 副主任医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神经外科

面神经相关疾病系列(三)-听神经瘤的个性化手术策略

214人已读

病例一:

患者是一名54岁男性,3年前开始出现右耳耳鸣,当地医院查MRI提示“右侧听神经瘤”,后定期随访,发现肿瘤在进行性增大。入住我院神经外科后,完善手术前检查,电测听结果提示右耳平均听阈值为15dB,考虑为A级听力(图1)。为尝试保留患者听力,采用经典的“经乙状窦后入路”,术中识别面神经、听神经并予以保留,将内听道打开,分块切除肿瘤(图2上)。术后复查MRI提示肿瘤全切(图2下),患者主诉右耳听力虽然较术前减退,但仍有较大程度的保留。对于术前存在有效听力的患者,近年来主流观点都推崇尽可能采用保留听力的手术方式。根据我们团队的手术经验,对于术前A级听力,肿瘤不大的情况,听力保留的比例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

Picture1.png

图1 术前MRI提示右侧听神经瘤,电测听提示右耳术前A级听力

Picture2.png

图2 上图为术中所见,可见听神经和面神经完整保留;下图为术后MRI,提示肿瘤全切。


病例二:

患者为一名65岁女性,因行走不稳,记忆力减退,外院检查发现桥小脑角区占位,考虑为听神经瘤。患者基础疾病较多,高血压病、脑梗死、甲状腺功能减退,平时口服阿司匹林。因存在认知情感交流障碍,无法配合完成听力检测,但家属描述患者有明显的听力减退表现,需要对着右耳说话才能听到。MRI上显示肿瘤深陷于左侧桥小脑角,已产生局部占位效应,脑干受压移位,虽然强化不明显,但是T2相显示内听道内充满肿瘤成分(图3)。综合上述情况,笔者团队讨论后决定采用经迷路入路,从前侧方的手术视角切除肿瘤,优势如下:1.完全开放内听道,彻底切除内听道内的肿瘤;2.无需对小脑进行牵拉;3.直视下暴露面神经的脑干端和内听道段,更容易分离和保留面神经(图4上)。术后患者精神状态非常好,能够在家人搀扶下早期下床活动,复查MRI肿瘤不旦切除彻底,小脑和脑干上也未显示任何异常信号(图4下)。

Picture3.png

图3 术前MRI,可见脑干受压,T2相显示内听道内充满肿瘤成分。

Picture4.png

图4 上图为术中所见,内听道内充满肿瘤,很容易识别出脑干端面神经和内听道段面神经,肿瘤切除后面神经完整保留;下图为术后MRI,可见肿瘤全切,术区脂肪填塞,脑干和小脑未见出血、水肿等术后不良反应。


回顾总结:

听神经瘤(acoustic neuroma),其实是起源于前庭神经的一种神经鞘瘤。因此,其最为规范的命名应该是前庭神经鞘瘤(vestibular schwannoma)。之所以我们现在还沿用听神经瘤的说法,一方面是因为听神经(专业的说法应该是耳蜗神经)和前庭神经共同组成了第八对颅神经,在从脑干上发出时为同一根神经,难以区分;另一方面,该肿瘤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耳鸣和听力减退的症状,前庭神经障碍导致的平衡功能失常却容易被患者忽略。这种肿瘤通常生长缓慢,最初可能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随着肿瘤增大逐渐压迫周围结构,可逐渐导致听力减退、耳鸣、平衡问题、面部麻木或面瘫等。

听神经瘤长在我们称之为桥脑小脑角区的位置,这个区域手术空间狭小,密布了三叉神经、面神经、前庭耳蜗神经、外展神经、后组颅神经等一系列有着重要功能的颅神经,以及小脑上动脉、前下动脉、后下动脉和各种穿支血管。同时,肿瘤还会沿着神经一起穿入骨质中,更增加了手术难度。在诸多神经中,由于肿瘤长期压迫,面神经往往被压迫至菲薄,而且走行方向发生改变,手术过程中容易造成损伤。但是考虑到面神经在患者容貌和功能中的重要作用,听神经瘤手术过程中面神经的分离和保护一直都是最为重要的议题,要求医生有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

经迷路入路(Translabyrinthine Approach)和乙状窦后入路(Retrosigmoid Approach)是两种颅底外科手术方法。神经外科医生比较擅长采用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听神经瘤,该手术入路从乙状窦后方进入,需要牵开小脑组织方能暴露肿瘤,优势在于手术效率高、时间更短,对于术前存在有效听力的小肿瘤,有保留听力的希望,但缺点在于手术空间相对狭小,小脑长时间牵拉容易造成小脑水肿、损伤,术后患者头晕、恶心、乏力的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对于长入内听道内的肿瘤处理会比较棘手。经迷路入路则是从乙状窦前方进入,磨除半规管,充分暴露内听道,优势在于操作空间相对更大,内听道内面神经的定位和识别更加容易,肿瘤切除过程中小脑无需牵拉或者少牵拉,术后患者恢复更快,缺点在于手术操作时间长、听力无法保留、神经外科医生解剖结构相对陌生。两种手术方式各有优劣,术者应根据患者肿瘤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选择。

笔者曾赴闻名世界的耳侧颅底中心Gruppo Otologico跟随Sanna Mario教授学习经迷路入路切除听神经瘤,以弥补神经外科医生在该手术入路方面的缺陷。经过对两种手术入路实战经验的积累和对比,也总结了一些个人经验。笔者认为,对于肿瘤体积大、完全深入内听道、桥小脑角内肿瘤凹陷较深、失去有效听力的患者,可考虑行“经迷路入路”;然而,对于内听道内肿瘤不多、桥小脑角区肿瘤压迫不深、存在有效听力的患者,则更推荐行“乙状窦后入路”。笔者坚信,个性化手术入路的选择,能够更好地降低手术风险和难度,保留重要神经功能,并最终患者真正获益。

作者简介: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浙江大学硕士生导师。意大利Gruppo Otologico耳侧颅底中心、费德里克二世大学神经内镜中心访学;欧美同学会肿瘤分会会员,浙江省抗癌协会青委;主持国自然科学基金,发表多篇SCI论文;浙江省中青年医师脑脊膜瘤手术二等奖;RCRC动脉瘤手术全国赛第二名;浙大医学院先进工作者。

擅长领域:1.各种类型面瘫神经修复重建,面瘫后遗症、眩晕症、面肌痉挛等面听神经功能性疾病手术;2.多种手术方式个性化治疗听神经瘤;3.垂体瘤、脊索瘤内镜微创手术;4.颈静脉球瘤、后组神经鞘瘤、颅底脑膜瘤等复杂耳侧颅底病变手术;5.胶质瘤、脑膜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烟雾病等显微外科治疗。

王勇杰
王勇杰 副主任医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神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