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糖尿病 (8) - 胰岛素用量
▌ 前言
- 如果感觉自己无法控制孩子的血糖,任何时候都应首先选择就医。
- 本文只讲整体原则和大概剂量,由于每个儿童的体质千差万别,胰岛素的具体数值均应以实际血糖情况为准。
▌总结
以儿童最常见的1型糖尿病为例,孩子在确诊后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 刚发现生病时确诊时,为了纠正代谢紊乱,胰岛素用量很大。
- 使用胰岛素3-4周后开始进入“蜜月期”,是残存的胰岛仍在发挥功能的阶段,胰岛素可能用量很少,甚至有的会停药,但这并不代表痊愈,仍然需要坚持测血糖。
- 随着“蜜月期”逐渐结束、体重逐渐增加、青春期的到来,胰岛素用量一般会快速增多,从蜜月期的每天总共几个单位,增加到青春期中后期的每天几十个单位。
上述过程是正常现象,胰岛素的多少和病情严重程度无关,真正和病情严重程度有关的是血糖控制的好坏。
如何判断胰岛素用量是否合理?
▌ 第一步:计算每天大概需要的胰岛素总量
“每日总量”指的是每天打的胰岛素单位的总和,如果一个孩子早、中、晚、睡前分别打5单位,4单位、4单位,10单位,那么他/她的每日总量就是5+4+4+10=23单位/天。
“每日总量”和儿童的体重有关,还和儿童所处的年龄段有关。一般小年龄儿童每天每公斤体重大约需要0.5单位胰岛素,到青春期儿童每天每公斤体重需要1.2单位胰岛素,再到成年人每天每公斤体重0.65单位胰岛素。总的来说,儿童1型糖尿病的胰岛素用量存在随年龄体重的增加而逐渐增加,而到了成人期再逐渐减少的现象。这一现像是自然规律,是人体自身胰岛素需求的自然变化,不代表病情逐渐加重。

上表列出了常见的各个年龄段儿童大致的每日总量
例如:
- 一个4岁16公斤的儿童,每天每公斤体重需要胰岛素假如大约0.6单位,他/她的每日总量大约就是16×0.6=10单位
- 一个12岁40公斤的儿童,每天每公斤体重需要胰岛素假如大约1.1单位,他/她的每日总量大约就是40×1.1=44单位
- 每天总量10单位,早30%≈3单位,中30%≈3单位,晚30%≈3单位,睡前10%≈1单位。
- 每天总量44单位,早30%≈14单位,中30%≈12单位,晚30%≈13单位,睡前10%≈5单位
- 每天总量10单位,早20%≈2单位,中20%≈2单位,晚20%≈2单位,睡前40%≈4单位。
- 每天总量44单位,早20%≈9单位,中20%≈8单位,晚20%≈9单位,睡前40%≈18单位
除年龄和体重外,胰岛素的用量还和蜜月期(即初诊后的半年至一年)以及患者是否生病有关,以及患者的饮食和运动有关。需要根据每天血糖的测值再作调整。
▌ 第二步(1):胰岛素剂量的分配(短效+中效)
注:“短效”胰岛素指常规胰岛素[透明的餐前胰岛素];“中效”胰岛素指精蛋白锌胰岛素[浑浊需摇匀的夜间胰岛素]
每日胰岛素分配比例:3:3:3:1。即:早上30%,中午30%,晚上30%,睡前10%
例如:
实际使用中早上一般会稍多,睡前胰岛素可能也稍多,实际比例可能为早30~40%,中25~30%,晚30%左右,睡前10~20%,按实际血糖控制情况调整
▌ 第二步(2):胰岛素剂量的分配(速效+长效)
注:“速效”胰岛素指门冬胰岛素或赖脯胰岛素;“长效”胰岛素指甘精胰岛素或地特胰岛素
每日胰岛素分配比例:2:2:2:4。即:早上20%,中午20%,晚上20%,睡前40%
例如:
实际使用中一般早上会稍多,实际比例可能为早20~30%,中20%,晚20%左右,睡前40~50%,按实际血糖控制情况调整。
▌ 第三步:胰岛素剂量的微调
餐前胰岛素(“短效”或“速效”胰岛素)控制进餐后食物的消化(即餐前和餐后2小时血糖的变化情况),如果餐前和餐后2小时血糖相差不多,说明餐前胰岛素和当餐配比良好。如果餐后2小时血糖比餐前要高,一般说明进食过多或胰岛素过少,观察2~3天如果一直有同样的现象,应该考虑减少饮食或增加胰岛素。
睡前“中效”胰岛素控制夜间睡眠时血糖和次日晨起血糖。如果次日早晨血糖过低应当减少胰岛素或睡前少量进食。如果次日早晨血糖过高,则应该加测凌晨2-3点的血糖,根据凌晨的血糖高或者低来判断次日早晨高是单纯高还是半夜低血糖反跳,再决定是增加胰岛素或减少胰岛素。
“长效”胰岛素控制一整天的血糖,如果餐前血糖都偏高,可以增加长效胰岛素,反之亦然。
以上所说的都是大致规律,不能决定对错。我们也经常会看到不按上述规律但是血糖也控制很好的孩子。比如说早上需要的胰岛素达到每天的40%到50%,或者中餐、晚餐需要较多的胰岛素,或者睡前需要较多的胰岛素。只要血糖稳定,没有特别高或特别低的血糖,这些胰岛素比例不按规律一般还是可以接受的。
本文是孙成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