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李顺华
李顺华 主任医师
医生集团-吉林 种植科

所有人要注意,长期服用这些药物拔牙需谨慎

169人已读

世界卫生组织将口腔健康列为人体健康的十大标准之一,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密切相关。

随着社会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人均寿命不断拉升。高龄朋友们逐渐对牙齿引起了重视。

但是往往因为身体存在一种或者多种系统性疾病,并且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来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这些给老年朋友们的牙科治疗带来了很多不便,特别是有创伤形成的拔牙手术。

长期使用抗凝血药物

抗凝血药物主要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防治,常见的使用药物包括:华法林、阿司匹林、硫酸氯吡格雷(波立维)或硫酸氢氯吡格雷片 (泰嘉)以及其他抗凝血药物。

患者因凝血功能受到抑制,在口腔外科操作中易引起出血及血肿,并且难以止血,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并且,如患者盲目自行停药,可引起血栓形成,同样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规范性的处理措施是:建议首先由心内科评估是否可以停药, 如果可以停药2-3天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不能停药也无需紧张,拔牙术前进行凝血功能检查,无异常也可以接受拔牙,术中根据情况在拔牙窝内填塞生物止血材料进行止血。

当然,养生观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老年朋友们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短效的抗凝血药物,如阿司匹林,在日均量小于100mg(阿司匹林)的情况下可以在拔牙医生评估后直接拔牙。

长期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

双膦酸盐类药物通过抑制破骨细胞功能,减少破骨细胞数量,从而起到抗骨吸收作用。

主要用于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Paget‘s病、原发性和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儿童多骨性纤维异常增生症、骨转移癌(多发性骨髓瘤、乳腺癌、肺癌等)等,常见的药物包括福善美、密固达、艾本、唯善等。

这类患者拔牙可诱发下颌骨坏死或者骨折风险。并且静脉注射患者拔牙后出现下颌骨坏死的风险最高。

由于药物性下颌骨坏死的治疗难度极大,效果相当不理想,使用过双膦酸盐类药物的患者,如非急诊情况,建议应尽可能推迟拔牙手术,现在国际比较认可的时间是停药后1年,最好是3年

建议在接受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前应尽可能地完成所有口腔疾病治疗。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在临床上主要用于防止器官移植时的排斥反应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肾病综合征、慢性活动性肝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常用的药物主要是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和环孢素。

这类患者因免疫功能和造血功能受到抑制,可导致术后感染和出血。

患者就诊时应详细告知医生因何种疾病使用何种药物进行治疗,剂量,次数以及使用时长。

一般术中风险不大,术后因易发感染,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如头孢类抗生素。但是使用药物是有讲究的,使用糖皮质激素期间,避免服用布洛芬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环孢素的患者应避免使用红霉素、克拉霉素等大环内酯类药物。

长期使用降压,降脂,降糖药物

此类药物主要是维持人体器官正常运转的药物,对拔牙手术时有利因素,临床上少见此类药物影响拔牙手术。

可以按照常规诊疗程序进行处理,但是就诊时也需要告知医生疾病史和服药史,以便医生评估您当时的身体状态是否耐受手术,减少并发症发生概率。

  1. 药物及麻醉过敏史、手术史;
  2. 血液病(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贫血等);
  3. 全身系统性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肝病、肾病、糖尿病、甲亢等;
  4. 口腔恶性肿瘤及放疗史;
  5. 处于月经期或妊娠期哺乳期;

在实行牙拔除术时,一般无并发症,但因病员个体差异,局部解剖结构异常变化等原因,有可能出现麻醉并发症、晕厥、牙根折断、软组织损伤、邻牙或对颌牙损伤、牙槽骨及下颌骨骨折、颞下颌关节脱位、上颌窦穿孔、下颌管损伤、下唇麻木、拔牙后出血、拔牙后感染、皮下气肿等并发症,如出现拔牙并发症患者应积极主动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李顺华
李顺华 主任医师
医生集团-吉林 种植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