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不是逃避学习,是抑郁了
小晨读初三,最近半个月总是感觉没有精神,疲惫不堪,但是晚上又睡不着,头痛头晕,以前爱吃的食物现在也不想吃了;以前喜欢的同学和朋友,现在也不想来往和交流了;不想上学,就想一个人待着;即使去上学,也总是走神,讲课听不进去,学习成绩也下降了。

父母总认为小晨是进入了青春期,情绪波动比较大,遇到点事情就矫情,或者是“懒”,找借口不想上学。所以非但没有给小晨及时的帮助和支持,反而冷嘲热讽。同时父母还会因此事争吵,家庭氛围也变得紧张。
小晨的症状越来越重,甚至出现故意用小刀割伤自己的情况。父母这时候才意识到孩子可能是出问题了,带着小晨前往医院就诊。
青少年抑郁常常发生在社会、情感和认知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是青春期伤害和痛苦的主要来源,也是自杀的重要危险因素,对青少年学业发展、社会功能和健康相关行为均产生严重危害。
青少年抑郁早期预警症状有哪些?
情绪低落,心烦意乱
高兴不起来,经常郁郁寡欢,语言或行为经常流露出不安、忧愁、悲伤等情绪,不能安心学习。可能会迫切地想要改变学习环境,比如换班或转校,但是真正改变环境后,状态也不会好转。
社交回避,不愿意上学
曾经喜爱的活动,现在索然无味,不能带来欢乐,对周围的人和事物失去兴趣。并且倾向于贬低自己,觉得自己不够优秀,一无是处,没有价值。
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
记忆力下降,言语减少,感觉脑子像生了锈,严重时呈现为“痴呆”状。

入睡困难甚至失眠
食欲减退或者暴饮暴食,孩子会总感觉疲惫,甚至起床和洗漱都变得困难,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
不明原因的躯体不适
如头痛、头晕、胃痛、胸痛、呼吸不畅等,似乎“病”得很重,但是经医学检查却没发现器质性问题,并且经过治疗后仍无好转。
当孩子出现上述症状时,有些家长不仅没有重视,反而认为孩子“懒”“小题大做”“矫情”“叛逆”“装病”“自私”“想太多”,仍然只重视成绩,导致孩子抑郁不可避免地越来越严重。所以,无论孩子是隐藏自己还是表达心声,父母都要多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从各种异常行为中分析判断孩子的心理是否出现问题。
青少年抑郁的原因有哪些呢
1遗传因素
抑郁症与遗传因素相关,所以父母患有抑郁症是孩子青春期抑郁的常见危险因素。但是如果其他家庭成员和朋友通过提供高质量人际关系、良好的学校环境以及丰富的体育活动对青少年形成有效的保护作用,即使父母有抑郁症孩子也不一定会患病。

2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个人成长的初始环境,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周围环境的反应会非常敏感。一方面,父母教养方式不当。如父母和孩子的交流少,对孩子的情绪、人际交往、情感变化、内心需求选择忽视;或者,父母在学习和生活上对孩子强掌控,给孩子施加各种不在他们心理承受范围内的压力,让孩子喘不过气来。另一方面,家庭氛围凝重。当父母经常由于意见不一致产生言语或身体攻击时,会让孩子感受到家庭关系的不稳定,从而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尤其是当孩子以为冲突是自己导致的,会产生深深的自责和内疚。这些不良情绪长期积累可能会导致青少年出现抑郁症状。因此,作为家长应尽量为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构建关系融洽、相互尊重、温馨轻松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感觉到温暖与幸福,孩子患抑郁的概率会大大降低。
3应激生活事件或社会压力因素
首先,早期生活创伤和逆境,如父母离婚、家庭暴力、亲人离世、校园霸凌,这些原因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在出现一些日常矛盾时症状加剧,如考试失利、和父母吵架、失恋、老师批评、被周围的人误解等。
其次,持续较高的学习压力也会严重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当学校和家长都是“以分数论英雄”时,孩子会理解为,如果成绩不好就是罪大恶极,毫无价值,从而感受到巨大的学业监控和评价性压力。
此外,同伴关系具有重要的心理价值,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孩子得到情感支持的来源。但是持续性的同伴关系矛盾、人际关系疏远,或在集体中感到自己被边缘化等均容易引起抑郁,抑郁又会让人更加地人际退缩,从而加重症状。

父母如何应对青少年抑郁
正确认识
家长首先应当正视抑郁症,认识到孩子生病了,不是矫情,不是逃避学习。
理解包容
家长应该学会倾听,学习一定的沟通技巧,采用开放平等的对话,以关怀和朋友角度了解孩子,给予支持和理解,获得孩子的信任,让孩子感受到自己不是孤独的,是被家人关心的。
青少年在面临抑郁带来的痛苦时,受限于学校环境、学业压力、父母教养方式,他们无法自主使用缓解情绪的方法,诸如休息、旅游、聚会、看医生等,都需要先征得父母同意或者在父母的陪伴下,所以青少年更需要来自家庭的理解与支持。
稳定支持
家长应当保持平稳的情绪和心态,放慢脚步,尊重孩子,关注孩子的感受, 不要慌 乱, 才能为孩子提供最有力的支持。尽量营造平等、和睦的家庭氛围、尝试理解孩子的感受。
孩子抑郁,作为家长肯定会有着急、焦虑、难过的情绪。但是,如果家长们自己先乱了神,这种焦虑就可能会传递给孩子。家长发现孩子抑郁后,往往会倾尽所能地采取行动,期望自己改变方式或者医生治疗后,孩子的症状就可以立刻消失不见。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抑郁的发生可能是长时间累积的结果,那么症状的缓解也需要整个家庭配合医生长久地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识别预防
抑郁的发生往往不是毫无征兆的,而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当孩子出现一些抑郁的征兆时,家长要警惕,及时地给予帮助。提供合理营养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鼓励孩子适当地运动。不要讳疾忌医,更不要轻视,当孩子有自杀倾向时,不要认为只是威胁,一定要重视,应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本文转载北京精神卫生保健所公众号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