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刘笑雷 三甲
刘笑雷 副主任医师
中日医院 普外科·肝胆胰外科二部

肝血管瘤科普文章:第三期 巨大肝血管瘤病例分享-2

2168人已读

刘笑雷 中日友好医院

大部分肝血管瘤患者,因瘤体体积较小,不需要手术治疗,目前对于血管瘤的手术指征还缺乏统一的标准。我们在为血管瘤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主要考虑三方面的因素:第一,血管瘤的大小;第二,血管瘤的位置;第三,患者的年龄。如果血管瘤患者的年纪较轻,且瘤体直径已经偏大,还是建议积极手术切除,因为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已经分享过我们的研究结论:血管瘤的生长速度和年龄有关。因此,年轻患者的手术策略应该更积极。本篇文章为大家分享我们近期手术成功切除的1例起源于肝尾状叶的巨大血管瘤病例。

患者女性,35岁,新冠疫情前发现肝血管瘤,位于肝尾状叶的尾状突,大小约5cm,因疫情原因多年未做体检,疫情后体检时发现肝多发血管瘤,最大血管瘤体积明显增大,最大直径约12cm,并沿下腔静脉前壁向头侧生长,挤压、包裹肝右静脉及前裂静脉。该患者的现实情况与我们之前的研究结论相吻合,即年轻患者有更大的可能出现较快速度的瘤体生长。


I1200001.jpg

图1 术前增强CT显示右肝巨大血管瘤,直径约12cm,起源于尾状突,沿下腔静脉前壁向头侧生长

根据既往在巨大肝血管瘤领域的丰富手术经验,术前我们对患者的肝脏瘤体、血管及胆管系统进行了充分的影像学评估,并总结出该患者手术中应特殊注意的情况:1.右肝动脉在胆囊动脉发出部位,分出一支较细的左内叶动脉(虽然手术不涉及此部位,但应注意);2.右肝动脉走行较长,易于解剖;3.门静脉右支仅有主干,走行较长,易于解剖;4.右后叶胆管汇入左肝管;5.第二肝门处脐裂静脉先与肝左静脉汇合,再与肝中静脉汇合,再与前裂静脉汇合;6.血管瘤挤压肝中静脉及前裂静脉,肝中静脉V、VI段分支无法保留,只需保留IV段分支;7.前裂静脉无法保留,前裂静脉与肝中静脉汇合处是手术要点。

右肝动脉系统 2.jpg

图2 术前影像评估肝脏血管瘤体与肝脏内血管及胆管系统的关系

1.jpg

图3 术前影像评估肝脏血管瘤体与肝脏内血管及胆管系统的关系

由于血管瘤瘤体已完全包裹肝右静脉及前裂静脉根部,血管瘤剥除在技术层面难以实现,即便勉强剥除,剩余的VI段肝组织必然面临因回流障碍导致的淤血坏死,因此右半肝切除成为该患者最佳的手术选择方案。患者同时合并左肝血管瘤,考虑同期切除,因此需详细评估残余左肝体积的大小,以避免术后因剩余肝体积不足,导致肝功能衰竭。术前肝脏影像三维重建显示:左肝体积748cm3,血管瘤体积609 cm3,右肝拟切除的正常肝组织体积542 cm3,拟切除的正常肝组织体积约占全肝正常肝组织的40%,患者体重60公斤,无基础肝脏疾病,剩余左肝体积完全足够。

2.jpg

图4 术前肝脏影像三维重建,显示肝脏体积、血管瘤体与肝脏内血管的关系

通过术前精准地影像分析,我们规划出以下手术要点:一、第二肝门处是手术难点,最后处理,而第三肝门的充分处理,是安全处理第二肝门的前提;二、断肝时的显露处理顺序:肝中静脉 – 右Glisson蒂 – 尾状突,都处理显露清楚后,再走向第二肝门;三、左右肝交界处血管瘤根据情况决定处理时机,剥除时注意保护IV段汇流肝中静脉分支。术中情况与术前预判情况基本一致,手术按预定方案进行,术中发现血管瘤与下腔静脉前壁粘连明显,手术中细致分离将瘤体与下腔静脉完全分离。手术全程7小时,术中出血不足300ml。患者术后恢复非常顺利,无任何手术相关并发症,肝功能恢复非常好,术后10天出院,顺利康复。

肝血管瘤的手术方式有多种,治疗方式的选择应建立在充分、细致的影像学评估技术之上,通过精准地影像学分析,将术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提前预判出来,并制定相应的策略规避风险,以保证手术安全完成。血管瘤是一种良性疾病,因此我们在做临床决策时,始终把患者的安全性放在第一位;而术中尽可能的减少失血,是保证患者术后快速康复的关键所在。我们在这例患者的术前手术规划中,充分评估和考虑了手术中的难点,并提前做好了各种预案,这是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患者顺利康复的关键所在。

刘笑雷
刘笑雷 副主任医师
中日医院 普外科·肝胆胰外科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