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踝关节骨折术后康复科普与病例分享
踝关节骨折是最常见的下肢骨折,居关节内骨折的首位。踝关节骨折由于直接或间接暴力造成,同时可合并关节软骨损伤、关节脱位、周围韧带及软组织损伤。踝关节骨折的分型较多,不同的骨折类型康复治疗方案不同,所以要充分了解患者的损伤情况,有利于我们决定更好的康复计划。骨折手术是尽可能解剖对位,固定骨折断端,修复相关组织形态,并完成运动系统支架、杠杆功能的重建。而术后的康复则是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功能康复则需要早期、主动、全面、规范的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前首先要对骨折及软组织进行评定,了解骨折情况及分期,制定康复计划。
一、康复第一阶段(术后~3周内)
骨折早期损伤后由于组织出血、体液滲出,加之疼痛反射造成的肌肉痉挛,静脉、淋巴回流障碍,导致局部肿胀。在骨折复位、固定的基础上,早期指导患者康复训练,有助于血液循环,消除肿胀。
1.等长收缩:在肌肉长度保持恒定不变的情况下做肌肉功能收缩舒张训练。每次10~15分钟,每日多次,因人因病而异。
2.直腿抬高训练:患者仰卧位下肢直腿抬高训练,有效的加强下肢近端(髂腰肌及股四头肌)力量训练,有利于患者转移能力及下地时肢体的控制。训练时患者可在避开踝关节的位置处加沙袋或者弹力带,进行抗阻训练。每天可进行3~5组练习,每组练习15~20个动作。

3.踝泵运动训练:主要目的为加强踝关节跖屈及背伸活动。踝关节的主动活动有利于消退肢体远端的肿胀,但对于踝关节骨折术后的踝泵运动,活动的次数不应过多,建议每天进行3次,每次15~20个即可。

4.踝关节内外翻运动:即足面朝内、外方向的活动,主要目的是进行足内外翻活动训练。该活动可改善内外翻的活动度,避免该关节僵硬,在高低不平地面的情况下行走不稳。建议每天进行3次,每次15~20个即可。

5.踝关节环转运动:用脚趾进行划圈或写“米”字活动,做运动时以足大踇趾为导向。该活动为踝关节复合运动,早期进行可避免关节各个运动方向僵硬。

二、康复第二阶段(术后3~6周)
伤肢肿胀逐渐消退,疼痛缓解,骨折断端出现纤维连接,并逐渐形成骨痂,骨折处相对稳定。可在专业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康复训练,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僵硬、减少功能障碍。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配合理疗达到消肿、止痛,促进骨痂形成。
1.踝关节抗阻肌力训练,建议用弹力带进行训练,循序渐进。建议每组训练20~30个,每天3组练习,随着踝部力量的增强而逐步增加锻炼的次数和强度。

2.足趾夹布训练,主要目的为训练足趾关节的关节活动范围和足底肌群的力量。需要注意的是,步行中足趾关节的活动与踝关节活动同样重要,踝关节康复中不能忽视足趾的主动运动训练。

三、康复第三阶段(术后6周~3个月)
也就是达到临床愈合,骨性骨痂已形成,X线检查已显影,骨骼有了一定的支撑力。但多数存在相邻关节活动度的下降,肌肉萎缩等功能障碍。因此,后期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加强患肢关节的主动活动、全身关节运动的协调性、负重能力和步态的纠正训练。
1.拄拐下步行转移训练:如去厕所、轮椅和床的转移。最开始需要拄双拐活动,并控制自己的活动范围,不要在能力未达到之前随意增加行走的距离和范围,循序渐进。
2.健侧、患侧下肢负重训练,目的是为了加强健侧、患侧下肢的负重能力。根据骨折愈合的情况决定患肢负重的程度和时间,开始可选用双拐、借助栏杆或椅子辅助下进行训练,也可在悬吊、减重、他人扶助等状态下训练。训练过程中要避免患侧过度负重,保持平衡避免摔倒。肌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可逐渐开始尝试健侧单腿训练和患侧体重秤下逐渐加重训练,可从1~2分钟开始,一天内3~5次,逐渐延长时间,循序渐进逐渐扩大活动范围和持续时间,过渡到完全负重。
3.本体感觉训练:患者可不同方向的踏步训练,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睁眼、闭眼、软硬程度不同的地面,或者叠好的浴巾进行训练,同时还要加强踝关节力量和关节活动度训练,逐渐增加难度和时间。

四、康复第四阶段(术后3~6个月)
复查X线了解骨折的愈合情况,是否可以完全弃拐。根据行走的稳定度,从双拐逐渐向单拐、手杖过渡,直至弃拐。逐渐提高行走速度,行走时间,逐渐适应不同的行走环境,如社区、马路、超市或山地。体育运动一般应在术后6个月以上运动,不易过早。

骨折康复治疗注意事项:康复治疗前一定要先评定,制定康复计划,然后再康复锻炼,患者进行训练时需注意活动的时间、强度及活动范围。一般以不引起疼痛接近疼痛为度,在该位置上可维持数秒,每个动作都要缓慢进行,循序渐进。训练后若出现明显次日不缓解的肿胀、疼痛时,都需要减少训练甚至停止训练,必要时复查X线,了解骨折的愈合情况,训练前可进行局部热敷,减轻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僵硬,减轻活动时引起的疼痛,训练后可以进行局部冷敷,减轻训练活动后组织的渗出。
病例分享踝关节骨折术后
病例资料
1.患者,女性,38岁,因“右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1天,骨折断端对位良好”。目前患者踝关节放置功能位,右踝关节跖屈,背伸、内翻及外翻活动受限,活动时疼痛加重,日常生活质量下降,患者早期康复介入治疗。

2.康复评定
右踝关节活动度下降,肌力减弱,生活质量下降,活动疼痛加重。
3.康复训练
结合上述病例分析,制定康复计划,康复锻炼应在专业康复医师及治疗师的规范指导下进行,骨折的不同类型、不同时期康复治疗方案不同,康复训练包括等长收缩、直腿抬高训练、踝泵运动、踝关节内外翻运动、踝关节环形运动、抗阻肌力训练、足趾夹布训练、拄拐下步行转移训练、踏步训练,下肢负重训练、本体感觉训练,患者主动积极配合,患肢及全身运动协调完全康复。逐渐开始适应工作环境,恢复工作,逐渐克服环境中存在的康复障碍,避免二次伤害,根据自身情况逐渐增加工作时间及强度。通过几个月的康复规范治疗,患者目前全身状况良好、运动协调,关节活动范围及功能完全正常,回归社会回到工作岗位。

个人总结:康复要因人因病而异,不同的骨折部位,不同的骨折类型,不同的骨折分期,康复治疗方案不同,请在专业康复医生评定后指导锻炼!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必要时咨询专业康复医师或康复治疗师协助治疗。
【医师简介】

杨凯峰 医师 本科 现任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青年医师分会理事 张家口市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张家口市康复医学会第一届作业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从事康复疼痛工作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曾在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望京医院关节脊柱科、疼痛科、推拿科,中日友好医院康复医学科、针灸科及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疼痛科多次进修学习。
擅长以针刀、针灸、注射、手法、牵引、电疗、功能锻炼等中西医结合多种方法综合治疗各种颈椎病、肩周炎、腰椎病、颈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增生症、椎体滑脱症、椎管狭窄症、骶髂关节损伤、膝关节增生症、关节腔积液等,骨科术后、脑血管病后遗症等康复治疗,颈肩腰腿疼痛和脊柱与临床症状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疼痛专科特色:1.小针刀治疗狭窄性腱鞘炎技术独特 2.最新引进针刺蝶额神经节治疗过敏性鼻炎效果显著。
本文是杨凯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