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治愈后肝癌发生几率有多大?慢乙肝患者做好这2点可预防
2020年,我国新发肝癌病例占全球总新发肝癌病例的45.3%
说这些数字不是为了制造恐慌,而是希望更多人注重自我健康。
聚焦到肝癌的危害因素上,当前在中国最大的危险因素就是乙肝病毒,据统计乙肝患者发生肝癌风险是健康人的14-223倍1,因此乙肝患者要注重防治肝癌。
而慢乙肝患者想要预防、降低肝癌风险,都会被建议接受抗病毒治疗。随着医疗科技水平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慢乙肝患者正在接受正规的抗病毒治疗。
那么抗病毒治疗防治肝癌的几率有多大?
在抗病毒治疗中哪些情况能预判肝癌?
该如何最大化降低肝癌风险?
今天,就大家关心的问题我们来一起聊聊。
临床治愈后
肝癌发生的几率大吗?
谁都希望经抗病毒治疗获得临床治愈后,能降低肝癌风险,那临床治愈后肝癌的发生几率有多大?目前多项科学研究给出了答案
一项来自陈新月教授团队和俄亥俄州立大学专家团队的荟萃分析发现,慢乙肝患者获得HBsAg清除后疗效持久性佳, 且获得HBsAg清除的慢乙肝患者肝癌发生风险很低,年龄 < 50岁的女性慢乙肝患者获得HBsAg清除后肝癌发生风险为0%
另一多项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和中国的回顾性研究和荟萃研究显示, 慢乙肝患者获得临床治愈后5年累计肝癌发生率为 1.5%左右,甚至更低,显著低于未获得临床治愈的人群。所以,经抗病毒治疗获得临床治愈后肝癌的发生几率是很低的。
那抗病毒治疗如何追求更高的临床治愈率?
目前,慢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是干扰素和核苷(酸)药物两种,NAs治疗可有效抑制HBV DNA复制,但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及 HBsAg清除率均较低,短期治疗后HBsAg清除率仅为0%~3%。
而PegIFN治疗的优势在于可在有限疗程获得比NAs更高的HBsAg清除,台湾叶昭廷教授发现经PegIFN治疗可降低90%的肝癌风险。
目前,如何进一步提高慢乙肝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已成为了治疗方面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当单药治疗未获得明显疗效时。
近年来,已有研究证实Peg IFN联合NAs治疗CHB患者可提高临床治愈率。
OSST研究显示,经过恩替卡韦长期治疗获得病毒学抑制,但仍未实现 HBeAg血清学转换的患者,与恩替卡韦单药治疗相比,序贯Peg IFN能显著提高HBsAg清除率。
ICURE研究显示,经过NAs 治疗1年以上,HBsAg<1000 IU/mL,HBeAg 阴性且HBV DNA<100 IU/mL的患者通过NAs短暂联合干扰素治疗12周后,序贯Peg IFN治疗,HBsAg清除率高达66.67%2。(NAs单药治疗组HBsAg清除率为0%)。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发现,联合/序贯两类药物有助于提高治疗疗效,但如何设计出个体化的临床治愈方案及路线图?NAs序贯/联合Peg IFN治疗方式哪种治疗更佳?该什么时候开启?仍是问题,还需要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者共同攻克。
病情变化判断指标
肝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基因突变、多信号通路的癌变过程,大多遵循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硬化增生结节、低级别不典型增生结节 、高级别不典型增生结节 、早早期肝癌、早期肝癌进展至肝癌的过程。
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肝脏情况可能处于动态变化下,所以定期检查很重要,问题早发现、早解决。
能够判断肝癌风险的检查有:甲胎蛋白、B超、增强CT、增强MRI、肝穿刺。
2022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建议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无肝硬化者每半年做一次腹部超声和甲胎蛋白检测,有肝硬化者每3个月做一次,必要时可做增强CT或增强MRI以发现早期HCC。
AFP(甲胎蛋白)的正常值一般为0-25μg/L,当血清 AFP≥400μg/L3,在排除妊娠、慢性或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以及消化道肿瘤后,高度提示肝癌。在我国,60%以上的肝癌病例血清AFP>400μg/L3。
不过,也不能单以AFP检查结果作为判断肝癌的依据,还要结合临床表现和肝脏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
影像学检查是临床发现肝脏病变的重要手段, B超可以早期、敏感地检查出肝内占位性病变,鉴别其是囊性还是实质性,初步判断良性或恶性。
同时可以筛查肝内或腹腔内其他脏器是否有转移灶、肝内血管及胆管情况、也可以初步判断肝癌局部治疗后的疗效情况等。
如若腹部超声发现肝内有≤1 cm结节, 建议每3个月复查1次;倘若结节增长>1cm或伴AFP >20ng/ml,应启动肝癌加强筛查流程,优选选择做Gd -EOB-DTPA或增强MRI,以便进一步判断4。
而CT也是肝癌定位诊断的常用手段,能看清肝脏情况,看清肝癌的大小、形状、部位、数目,肿瘤有无出血、坏死和钙化等情况。
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除了要盯着的乙肝五项、病毒量数值的变化,甲胎蛋白和影像学检查也要多注意,该做的时候就要做,特别是影像学检查能明显看出肝脏变化情况。
慢乙肝患者是患肝癌的高风险人群,我们希望是每位战友都能健康生活,做自己健康的第一人,对自己的健康负责
本文是苟卫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