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孩子发烧会出现惊厥?

热性惊厥
热性惊厥常发生于3月龄至5岁,发作时体温一般高于38.5℃。为什么孩子发烧了会惊厥呢?出现热性惊厥该怎么办?
热性惊厥发生机制是什么?
目前热性惊厥的具体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以下几个主要因素有关:大脑发育不成熟、感染、疫苗接种后、细胞因子、微量元素和贫血、呼吸性碱中毒、体温调节等。
(一) 大脑发育不成熟

热性惊厥很少在6月龄前或5岁后发生,因此与大脑发育成熟度关系较大。脑成熟过程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髓鞘化、过量神经元“逆行性死亡”和突触复杂性增加有关。
相关的动物研究结果表明,正常大脑发育成熟过程伴随神经元兴奋性增高(Jenssen & Baram, 2000),这可能是儿童年龄相关热性惊厥易感性的原因。
(二) 感染

与热性惊厥相关的发热感染原因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或咽炎(38%)、中耳炎(23%)、肺炎(15%)、肠胃炎(7%)、幼儿急疹(5%)和其他非传染性疾病(12%)(Nelson &Ellenberg 1978;Lewis et al.,1979)。
由于疫苗的广泛接种,目前流感嗜血杆菌、水痘、链球菌和脑膜炎球菌等传染性疾病明显减少了,病原体以病毒感染为主(Millichap & Millichap,2006),尤其是甲型流感(Chung & Wong 2007;Hara et al.,2007)、人类冠状病毒HKU1(Lau et al.,2006)和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Suga et al.,2000)引起的幼儿急疹,是婴幼儿常见的以高热和出疹为特点的疾病。
在一项研究分析中发现,21%的热性惊厥病例为HHV6病毒感染 (Mohammadpour-Touserkani,2017),进而提出假设:HHV6病毒直接入侵大脑并引起发热,导致最初的热性惊厥,在随后的病程中,发热重新激活HHV6病毒,从而导致反复的热性惊厥。
(三) 疫苗接种后

有10%左右的热性惊厥发生在儿童接种疫苗2周内(Francis,2016),这个可能与接种疫苗后诱发发热有关。最容易引起发热的是全细胞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疫苗(diphtheria-pertussis-tetanus,DPT)。
有相关研究证明,疫苗联合接种也容易增加热性惊厥的发生率,如:流感病毒疫苗、肺炎球菌结合疫苗和DTP同时联合接种,与分别单独接种这些疫苗相比,会增加热性惊厥的风险。
每10万联合接种疫苗的儿童中,有30余例发生热性惊厥(Duffy et al.,2016)。而接种麻疹、腮腺炎和风疹的麻腮风(measles-mumps-rubella,MMR)组合疫苗,热性惊厥发生率高达70/100,000(Jacobsen et al.,2009;Vestergaard &Christensen 2009)。在热性惊厥发病年龄范围内,与单独接种MMR或水痘疫苗相比,联合接种MMR和MMRV(measles-mumps-rubella-varicella,MMRV),热性惊厥发生率约再增加1/2500(Klein et al.,2010;Ma et al.,2015; Committee on Infectious Diseases,2011)。
虽然接种疫苗后易诱发发热继而出现惊厥,但目前看来,大多数与疫苗相关的热性惊厥是“普通型热性惊厥”(Hirtz et al.,1983a),症状过程和其他热性惊厥相同(Hirtz et al.,1983b),继发癫痫发作或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的风险也不会增加(Barlow et al.,2001;Sun et al.,2012;Tartof et al.,2014),何况疫苗接种诱发热性惊厥是极小概率事件,且疫苗的接种能有效预防危及生命的疾病,所以不能因此而选择不接种疫苗,接种疫苗利大于弊(Maglione et al.,2014)。
(四)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网络的激活对热性惊厥的发生有一定作用,研究表明,两者的关系非常复杂,与热性惊厥易感性相关的细胞因子网络包括白细胞介素IL(Tsai et al.,2002;Virta et al.,2002;Kanemoto et al.,2003;Kira et al.,2005; Serdaroglu et al.,2001)、肿瘤坏死因子(TNF-A)(Zare-Shahbadi, 2015)、转化生长因子(TGFB)(Shahrokhi et al.,2015),
细胞因子影响热性惊厥的易感性也可能和发热(某些细胞因子是内源性致热原)或影响大脑发育有关(Gallentine et al., 2017)。
最后,有研究报道。TGFB不仅在细胞分化和增殖中起作用,同时也可能参与癫痫发作时的炎症反应,因而具有特殊的意义(Vezzani et al.,2013)。
炎性细胞因子可能在儿童热性惊厥的易感性中起作用,但尚不能确定究竟哪种细胞因子是最重要的。
(五) 微量元素和贫血

锌(Zn2+)参与了人体许多生物学功能,如:免疫力、生长发育、食欲、消化、维持大脑各项功能运作等,至关重要。
一项研究分析发现,血和(或)脑脊液中Zn2+水平降低与热性惊厥风险增加有很强的相关性(Saghazadeh et al.,2015)。
近期一篇论文(Reid et al.,2017)回顾性分析了几项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热性惊厥患儿血液和脑脊液中的Zn2+水平显著降低。
同时,一些动物模型发现,大脑Zn2+水平降低会增加癫痫的易感性。
2015年Hildebrand等提出了“基于人类基因组学证据的大脑突触水平Zn2+内稳态的破坏”与癫痫的易感性增加有关的观点。
研究发现,热性惊厥患儿血硒水平较低(Mahyar et al.,2010;Akbayram et al.,2012;Khoshdel et al.,2013)。
另外,缺铁性贫血也与热性惊厥有关。
一项研究共纳入了2416例热性惊厥患儿和2387例对照,结论认为热性惊厥与缺铁性贫血有密切的相关性(Kwak et al., 2017)。另一项研究也发现了热性惊厥和缺铁性贫血之间的关系,在热性惊厥患儿中,缺铁的发生率是对照组的1.5倍(Habibian et al.,2014)。
因此,热性惊厥与体内微量元素锌、硒和铁的减少呈负相关。
(六) 呼吸性碱中毒

儿童发热后过度通气可引起呼吸性碱中毒,进而导致大脑皮质PH值升高,增加神经元兴奋性和癫痫发作的可能性。
一项病例对照研究比较了213例热性惊厥患儿和220例胃肠炎伴发热的患儿,热性惊厥组毛细血管pH增高和血二氧化碳分压降低,在热性惊厥发作期和发作后期,全身和脑部发生酸中毒很常见,呼吸性碱中毒在热性惊厥发生中的作用尚不清楚(Schuchmann et al.,2006;Schuchmann et al.,2011)。
(七) 体温调节

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可能会增加热性惊厥易感性(McCaughran & Schechter 1982)。
Gordon等(2009)研究了在急诊室就诊的儿童并得出结论,热性惊厥患儿的体温高于有发热疾病但无发作的儿童。
Holtzman等(1981)研究提示热性惊厥患儿体温升高后,细胞能量代谢增加的能力是受限的。
总之,发热是惊厥的诱因,年龄相关的惊厥发作易感性是内因。
大部分热性惊厥为单纯性热性惊厥(60%~70%),即:短暂的全面性发作,发热期间仅有一次发作,而单纯性热性惊厥继发癫痫的概率较低(约为2%),绝大多数热性惊厥一般只持续数分钟,在家长把患儿送到医疗保健机构就诊前,发作基本就已自我缓解了,绝大多数预后良好,家长切勿惊慌失措。
孩子出现热性惊厥后,怎么办呢?
首先,及时治疗原发病及口服退热剂;
其次,保持呼吸道畅通,若抽搐期间分泌物较多,可平卧,头偏向一侧或侧卧位,清理口鼻腔分泌物,避免窒息;
切勿刺激孩子,如掐人中或撬开牙关等;若孩子频繁抽搐或长时间抽搐不停(>5分钟),应及时就医。
本文是秦兵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