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故事
发表者:贾健 人已读
患者两年前(12岁)的冬天因第三脑室内占位急性脑积水,于某儿童医院经右枕植入中压分流管,一周后经纵裂胼胝体入路占位切除,病理提示畸胎瘤,术后恢复良好。
患者自去年出现体位性头痛头晕,休息后可稍好转。入院前两周头痛加重,休息难以缓解,再次就诊前次医院考虑拔管风险较高,建议左侧脑室再次分流。
26号当我们经左额进入软镜后,首先发现的就是左侧室间孔粘连闭塞,如果患者当时选择了左侧再次分流,很可能难以达到有效分流的效果。
进行室间孔扩张成形后进入第三脑室,看到既往手术后中线结构的变异,只留下单侧乳头体前方的空间供我们穿刺造瘘,同时导水管开口也是多层膜性粘连。
经透明隔造瘘后观察右侧脑室内脉络丛与原分流管脑室端明确粘连,部分脉络丛组织嵌入侧孔内。内镜下单极电凝分离,逐步游离分流管。拔除管路后在体外明确观察到脉络丛组织嵌入分流管的“关键孔”中。
最后在完成ETV后进一步探查松解基底池,确保我们新做的“水路”通畅。
患者症状好转和影像学上很明显的改变就不赘述了,更多想说的是,做手术还是应该得有一种近乎完美主义的追求。如果一个国家级平台的医生对于这一类患者的治疗思路还是不断加管子的话,可能是我们内镜技术理念推广的还不够吧。
本文是贾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3-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