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李健 人已读
翼状胬肉俗称“鱼肉”,中医称其为“胬肉攀睛”,是球结膜组织异常增生导致的一种慢性眼病。角膜(黑眼球)旁边的球结膜(覆盖在白眼球表面的一层膜)通常是透明的,表面有少量血管。当长期紫外线、风沙、灰尘、烟雾等慢性刺激引起眼表慢性炎症,球结膜出现异常纤维血管增生,逐渐角膜延伸生长出白色(纤维丰富的膜)或者粉红色膜(表面血管丰富),形状像昆虫的翅膀,如翼状,故而得名翼状胬肉。
单侧胬肉长入角膜3×2mm
胬肉头端接近瞳孔区
胬肉可以单眼发生,也可以双眼发生,少数情况下在一眼的鼻侧和颞侧可同时出现,胬肉逐渐长入角膜后,出现眼红、异物感等不适,影响外观,甚至逐渐牵拉角膜出现不规则散光,严重者甚至长入角膜中央遮盖瞳孔,严重影响外观及视力。
双头胬肉,长入瞳孔区
研究显示,胬肉长入角膜3mm后容易出现不规则散光,在去除胬肉后部分散光仍不能完全回退;另外,胬肉即使通过手术切除后,仍有可能在角膜术区遗留一定深度的瘢痕,较浅者如云翳、肉眼不易观察到,较深者称为斑翳、术区角膜呈现毛玻璃样半透明改变,累及全层角膜的称为白斑,这就好比长期在墙角放柴禾或者煤灰一样,即使移除了煤灰和柴禾,墙壁也无法回到最先的光亮干净的状态。为预防胬肉导致不规则散光引起的视力下降,以及尽可能减少术后角膜局部斑翳或白斑的发生,对于长入角膜3mm以上的翼状胬肉,需要考虑及时手术治疗。
小而菲薄的胬肉,术后角膜基本透明
大而肥厚的胬肉,术后角膜大片斑翳混浊
翼状胬肉切除后,巩膜(白眼球,球结膜下的白色组织)会出现一定范围的暴露,根据情况可考虑将球结膜向角膜缘拉紧缝合,该方法可能存在局部张力较大、对合不平整等情况出现,术后球结膜局部可能形态欠平整。因此在胬肉切除术后,对于暴露较大的巩膜面通常需要联合其它方法修补覆盖,一种常见的方法是进行羊膜移植覆盖创面,一般1个月后创面愈合,羊膜自行脱落,但需要额外增加生物羊膜耗材;另外一种方法是利用自体结膜瓣进行移植修补巩膜创面,通过10-0或8-0线缝合固定自体结膜瓣,因为移植的是自体结膜瓣,结膜瓣容易存活,不存在排斥情况,一般在术后2周时考虑拆线。
胬肉术前和术后对比,中间图片显示有10-0缝线
大家经常会问“胬肉手术疼不疼?”“胬肉切除后会不会再长?”“如果胬肉复发的话怎么办?”等问题。胬肉手术术前会在结膜囊滴表面麻醉药,术中在球结膜下注射局部麻醉药,通常情况下术中患者不会有明显的疼痛,但术后当麻药逐渐消退后因局部有缝线,虽然10-0线比头发丝还要细和柔软,但眨眼时还是会感觉有异物摩擦,这种情况在手术当晚较为明显,一般不需要特别处理,第二天异物感后逐渐减轻,一般可逐步适应。胬肉手术后确实有一定的复发率,通常单纯切除后直接对位缝合复发率相对较高,羊膜移植和自体结膜瓣移植复发率相对较低,按照标准手术流程操作、术后遵医嘱眼部应用滴眼液抗炎对症、按时复查,目前研究显示其术后总体复发率在2%到5%左右。如果术后早期出现眼部持续红肿,有胬肉再次生长的迹象,局部及时应用激素类滴眼液等,减轻眼部充血刺激症状,可以减少复发及延缓生长速度,远期如胬肉再次生长至角膜内3mm或更多,考虑再次手术治疗,再次手术术中可联合抗代谢药物抑制瘢痕增生,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等治疗,均是治疗复发性胬肉的有效方法。故而因担心胬肉术后复发而一直畏惧甚至拒绝手术是大可不必的。因为当胬肉长入角膜越大,术后角膜遗留瘢痕的范围可能性更大,如果胬肉长入角膜中央遮盖瞳孔而造成的视力损害必然更大,到了这种程度即使再想手术,术后视力也必然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巨大胬肉,遮盖角膜3/4,已完全遮盖瞳孔
如此巨大的胬肉,遮盖角膜3/4,术后角膜必然遗留大片白斑,严重影响视力
Tips:术后注意事项:1、注意眼部卫生,遵医嘱应用滴眼液抗炎对症、预防感染、促进角膜上皮尽快修复。2、术后2到3个月内加强个人防护,尽量不在灰尘、烟雾多的地方久居,外出时如紫外线强烈,可适度戴墨镜防紫外线。3、正确用眼,减少熬夜,避免用眼疲劳,注意休息及睡眠充足。
本文是李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4-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