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检发现脑动脉瘤,怎么办
脑动脉瘤是颅内动脉腔内的局限性异常扩大,导致动脉壁的一种瘤样突出,因此又被称为颅内动脉瘤。值得注意的是,脑动脉瘤本质上是一种血管病,不是肿瘤,不会转移扩散,更不需要放疗和化疗。我们可以把脑动脉瘤想像为车胎的薄弱部位出现的鼓泡,如同鼓泡的轮胎继续使用会导致爆胎,脑动脉瘤在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用力屏气、剧烈运动等情况下动脉瘤壁容易发生破裂导致大出血,有可能在脑内破坏或压迫生命中枢导致患者迅速死亡,所以动脉瘤又被形象地称为脑海里的“不定时炸弹”。
一、得脑动脉瘤的人多吗?
随着CTA、MRA和脑血管造影等检查手段的进步和普及,脑动脉瘤的检出率明显增加。一项基于上海社区人群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35 ~ 75岁的中国人群中,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出的未破裂脑动脉瘤的患病率高达7.0%,其中女性患病率为8.4%,男性患病率为5.5%。脑动脉瘤在多个年龄段可发病,其中40 ~ 60岁是发病高峰年龄段,约2/3的患者在这个年龄段发病。动脉瘤发生率女性稍高于男性。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致死致残率极高,其中10% ~ 15%患者来不及送到医院直接猝死;首次出血病死率高达35%,再次出血病死率则达到60% ~ 80%,幸存者一般存在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再次出血的原因可能是动脉瘤破口周围的血块溶解,导致再次破溃出血,一般发生在首次出血后的2周内。
二、为什么会得脑动脉瘤?
脑动脉瘤的形成被认为是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先天性的动脉发育不良,如血管壁薄弱,缺乏有效成分的支撑,在分叉部位的血管壁的冲击最为明显,长期的血流冲击作用形成囊状、梭形等不同形态的动脉瘤。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脑动脉瘤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研究表明一级亲属(指父母、子女及兄弟姐妹)患有脑动脉瘤的人群,发生脑动脉瘤的概率比正常人高2.5 ~ 7倍,因此亲属中发生动脉瘤的患者需要加强动脉瘤的筛查。后天形成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血管壁的弹力纤维断裂消失,削弱动脉壁的强度,应对同样的血流冲击力时就会导致血管壁膨出。40 ~ 60岁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较为明显的时期,同时也是动脉瘤的好发阶段,表明两者存在一定的关联。 此外,细菌性心内膜炎、肺部感染等形成的感染性栓子,经过血流播散停留在颅内动脉的末端或者分叉部位,会侵蚀动脉血管壁,形成不规则的感染性动脉瘤。头部外伤导致的骨折片直接伤及血管壁,形成动脉瘤。总之,先天性因素和动脉粥样硬化、感染、头部外伤和血流冲击等多种因素促进动脉瘤的形成。
三、脑动脉瘤怎么分类?
脑动脉瘤的形态大致可以分为囊状、梭形和夹层动脉瘤3种。
(1)囊状动脉瘤:是最常见的形态,85%的颅内动脉瘤表现为囊状动脉瘤。囊状动脉瘤常起源于动脉分叉处,瘤体与血流方向一致,在载瘤动脉的外侧缘,瘤体附近常有穿通血管。囊状动脉瘤从外观上看,呈现为球形或浆果状,外观是紫红色,动脉瘤的血管壁薄弱,动脉瘤顶部薄弱的地方常常是破裂出血点。
(2)夹层动脉瘤:是动脉血管壁不同层次之间的剥离,导致血管真腔狭窄,血流呈现出线性。
(3)梭形动脉瘤:是颅内动脉节段性梭形改变,结构较为对称,管腔内部光滑无附壁血栓形成。
梭形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在椎动脉瘤中较为常见。颈内动脉发出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主要供应大脑半球前2/3的血供,这些位置发生的动脉瘤约占所有脑动脉瘤的90%。颈内动脉是从颈总动脉发出来的,一部分走行在颅骨外,一部分进入颅骨里面,并不是都在颈部,切勿望文生义。椎基底动脉发出大脑后动脉,主要供应脑后1/3的血供,这个位置发生的动脉瘤约占所有脑动脉瘤的10%。
四、脑动脉瘤会有什么症状?
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通过CTA和MRI等无创检查发现的动脉瘤越来越多,没有破裂的小型和一般型动脉瘤可以没有症状。巨型动脉瘤主要表现为压迫颅内神经及脑组织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如头痛、视物重影、眼睑下垂、视野缺损、视力减退,甚至癫痫、偏瘫等严重症状。
无症状没有破裂的动脉瘤平均每年破裂出血的概率为1% ~ 2%,有症状未破裂的动脉瘤每年出血的概率高达6%。 一般来讲,直径4毫米以下的动脉瘤瘤颈和动脉瘤血管壁比较厚,相对不容易破裂,90%以上的破裂出血发生在直径大于4毫米的动脉瘤中。在破裂动脉瘤患者中约1/3的患者有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排便困难、剧烈咳嗽、同房等明显诱因,1/3的动脉瘤破裂发生在睡眠中,还有1/3的患者处于相对静息状态,没有明显诱因。患有脑动脉瘤的患者需要避免情绪激动、用力大小便、避免剧烈活动,但是仍然会有一部分人没有明显诱因发生动脉瘤破裂。
脑动脉瘤一旦破裂,各种令人痛苦的症状将会表现出来。首先是剧烈头痛,这种头痛是有生以来最痛苦的疼痛,患者会用“头要炸开”来形容,且会向颈、肩、腰背和下肢延伸。在出现头痛的同时,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全身冷汗和眩晕等。随着病情加重,一半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表现为脑子迷糊甚至深昏迷,一部分患者即使没有意识改变,但会出现怕光、精神淡漠,怕响声和震动等异常表现;一些患者会出现胡言乱语、身体僵硬、胡思乱想、痴呆、不知道时间和地点等精神症状;20%的患者还会出现癫痫,表现为全身抽搐、丧失意识等症状。脑动脉瘤破裂后患者的一个典型特征是脖子硬,抬头的时候非常抗拒,这在医学上被称为“颈项强直”,是脑膜刺激征的一个表现,在动脉瘤破裂出血后1 ~ 2天开始表现的比较明显。
五、 动脉瘤诊断需要做哪些检查?
(1)头颅CT平扫:脑动脉瘤一旦破裂形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CT平扫的作用很重要。在发病6小时内,CT平扫对诊断出血的敏感性可以高达100%;随着血液的扩散变淡,出血6小时后的CT平扫诊断出血的敏感性降低到85.7%。CT平扫还可以看到脑血管动静脉畸形的特征性血管改变,例如等密度、稍高密度、迂曲的血管结构及病灶内散在分布的钙化灶等。
(2)CT血管成像(CTA):多数脑动脉瘤通过头部CTA完成。CTA具有快速、相对无创的特点,在门诊放射科就可以完成。CTA对脑动脉瘤的诊断能力也很强大,诊断动脉瘤的灵敏性和特异性都在97%以上,漏诊率和误诊率都控制在相对较低的水平。然而对于直径小于3毫米的动脉瘤,检测的敏感度仅为80%左右,因此对于这种微小动脉瘤的诊断,还是要靠脑血管造影来完成。
(3)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一般不需要碘造影剂,没有辐射,适用于孕妇;MRA还能清楚显示异常畸形血管团、供血动脉和引流动脉。但是MRA在判断动脉瘤瘤颈和所属血管关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4)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DSA是脑血管造影的主要方法,一般需要住院进行,是目前诊断脑动脉瘤的“金标准”。DSA可以对颅内的每根大血管进行单独造影检查,还可以通过三维重建在任意方向提供立体图像,以便于观察和分析脑动脉瘤的形态、大小与邻近血管和分支的位置关系,也是为后续脑动脉瘤的治疗提供可靠信息。脑血管造影对直径小于3毫米的微小动脉瘤和周围小血管显影有更高的灵敏度。
六、发现颅内动脉瘤怎么办?
(1)定期随访:经过专科医生评估,对于破裂风险较低的脑动脉瘤患者,可采取定期影像学随访的方式进行观察。如果动脉瘤增大、形态变化(出现子囊和分叶等)、有焦虑症状并且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的患者,应该采取积极的血管介入或外科开颅手术治 疗。
(2)血管介入治疗:随着神经介入技术和材料的进步,介入治疗成为脑动脉瘤治疗的主要趋势。介入治疗通过在股动脉或桡动脉打一针(穿刺),通过血管内操作,利用可解脱的弹簧圈闭塞动脉瘤瘤腔;或者通过配合颅内血管支架、血流导向装置、覆膜支架等重建载瘤动脉,降低动脉瘤局部受到的血流冲击力,最终实现动脉瘤闭塞的目的。
(3)开颅手术治疗:动脉瘤开颅手术治疗的主要方式是动脉瘤夹闭,并且保障载瘤动脉和穿支血管的通畅。近年来,神经内镜下动脉瘤夹闭手术得到不断发展,在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术后疼痛、降低并发症及改善切口美观度方面均有进步。
具体动脉瘤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一般身体情况、动脉瘤部位、大小形态等多个方面综合评估,制定最终的治疗方案。总而言之,正确认识脑动脉瘤,选择经验丰富的医疗单位就诊,对于破裂风险较低的动脉瘤,保持健康心态积极随访,远离焦虑;对于破裂风险较高的动脉瘤,要积极进行手术治疗。
原载于2023年《健康促进》杂志
本文是高洋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