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道松弛、咳嗽漏尿、性生活不满意,背后的凶手竟是它
对于女性来说,总有一些难言之隐。

比如
一咳嗽就漏尿,一尿急就憋不住,
同房后另一半觉得你阴道松了,
同房时阴道干涩、疼痛、无性高潮。

个别女性觉得说这个也尴尬,再者好多女人都这样,也就忍忍了之。当然大部分女性还是会觉得尴尬是小事,健康才是大问题,都会来医院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这不,近期我门诊就有一位38岁的刘女士,已经生了两个孩子,儿女双全。本来生活过得应该很幸福。但近一年来刘女士就觉得自己的身体不受控制了。有时候一大笑、咳嗽或者打喷嚏后就发现底下有尿排出。甚至一尿急就憋不住尿,搞得她半个小时就得去一厕所,晚上睡觉也是睡不好。为了工作方便,她只能经常贴着卫生巾,就怕一个不小心,裤子就被沾湿了。另外,跟老公同房时觉得阴道干涩,难以进入状态,有时还发现阴道会发出声响。另一半也觉得自己下面松了。这让她很是烦恼。终于她还是鼓起勇气过来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妇科就诊。
接诊大夫一了解情况,妇检发现阴道前后壁松弛。叫刘女士一咳嗽就发现有尿流出。好吧,这就是阴道松弛症。

什么是阴道松弛症?
阴道松弛症是指多种原因导致盆底肌肉和韧带弹性减弱,使得阴道壁扩张、阴道前后壁膨出的一种病症。它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常常会引起一系列症状,如性生活质量下降、尿失禁等。
想象一下,当我们的阴道肌肉变得松弛时,就像吊床的弹簧变软了,无法有效地支撑盆腔器官。这可能导致阴道扩张、前后壁膨出,甚至可能影响到性生活和排尿等方面的功能。

哪些女性易发生阴道松弛症?

1、妊娠和阴道分娩;
2、中老年女性;
3、多次流产;
4、性生活频繁或经常使用器具性交;
5、肥胖或超重;
6、长期慢性咳嗽或便秘;
7、患有导致雌激素水平下降的疾病如卵巢早衰;
8、有家族遗传倾向:某些女性可能天生盆底肌肉弹力较差,容易发生阴道松弛症。
发生阴道松弛症的女性会有什么症状?

1、性生活或运动时出现“阴吹”或“阴道漏气”;
2、阴道开口不能完全闭合,易得阴道炎;
3、性交时觉得阴道松、同房干涩、疼痛、难有性高潮;
4、打喷嚏或咳嗽时漏尿,尿急、尿频,甚至有便秘、排便困难等。
女性如何尽早发现阴道松弛症?

女性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初步评估自己是否存在阴道松弛症。
1、阴道松弛问卷。女性根据自我感受,在以下表中选出自己的阴道松弛程度。当评分低于4分时,就得怀疑是否有此病。

2、性生活满意问卷,自己评价对性生活的满意程度,一般分成6级,即:无、差、中等、好、很好和极好,好以下的等级认为存在松弛的可能。
3.阴道松弛症分度 这里其实就是自我身体检查。检查者需清洁双指、充分润滑、双腿打开后后将手指放入阴道,放入2指为松紧合适、2指松为轻度松弛、3指为中度松弛、4指及以上为重度松弛。
如果以上情况怀疑阴道松弛,建议专科医生就诊,寻求专业的评估及治疗。
发生了阴道松弛症,应该如何治疗?

不同女性患有阴道松弛症的症状。体征及严重程度不同,需结合个体情况制定对应的综合治疗方案。目前阴道松弛症的治疗方式有以下几种,建议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选择。
1、自主盆底肌肉锻炼如凯格尔运动。运动前需提前排空大、小便,躺着、坐着、站着都可以做。可以尝试坐在一张椅子或凳子上,双腿尽可能的分开,此时夹住尿道、阴道,用力收缩肛门,体会一下此时盆底肌收缩的感觉,收缩保持3秒,放松5秒,然后重复收缩肛门、放松,收缩保持时间逐渐延长至10秒。每组10次,每天做3-4组。运动应持之以恒,才能日见奇效。

2、盆底电刺激及生物反馈
盆底电刺激是盆底肌肉的被动锻炼,往阴道盆底肌放置电极片,通过产生的电刺激促进盆底肌收缩从而导致锻炼加强盆底肌肉功能的作用。
3、二氧化碳激光治疗
二氧化碳激光可诱导细胞产生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及有机基质,修复受损的弹性纤维网,使阴道壁增厚,阴道紧致。
4、射频治疗
射频治疗的原理是基于组织热损伤后的重塑。这类治疗可减少阴道松弛情况,但同时也可导致阴道弹性的降低。
5、手术治疗 ,主要针对中、重度阴道松弛的人群。通过各种手段对阴道松弛症患者的阴道管径进行缩窄的手术治疗统称为阴道紧缩术。手术治疗风险和副作用存在,需要专业医生评估后慎重选择。
平时应如何预防阴道松弛症?

1、多锻炼盆底肌肉:坚持进行凯格尔运动等盆底肌肉锻炼,增强盆底肌肉的力量和弹性;
2、减少腹压增加情况如咳嗽、排便用力、长期负重等,减少参加增加腹压的活动;
3、控制体重;
4、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压力、戒烟戒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及时排尿排便,避免便秘发生;
5、饮食调理:适当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等。
6、定期检查: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了解阴道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治疗可能存在的阴道松弛症状。
预防阴道松弛症需要综合采取多种方法,包括运动锻炼、控制体重、改善生活习惯、饮食调理等。同时,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咨询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本文是黄晓珍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