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崔利军 三甲
崔利军 主治医师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消化内科

Barrett食管的认知

177人已读

Barrett定义

日本指南:从胃连续延伸至食管的柱状上皮化生,无论是否存在肠上皮化生。判定柱状上皮为食管来源至少应具备如下3条件之一:1、柱状上皮区域粘膜层存在食管腺导管或黏膜下存在食管固有腺;2、柱状上皮中存在鳞状上皮岛;3、双侧黏膜肌存在。

我国指南:食管远端黏膜的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替代(≥1cm)即为Barrett食管。

亚太指南:正常远端鳞状上皮衬里被柱状上皮替代,这必须在内窥镜下清晰可见(胃食管交界处上方≥1 cm),并通过组织学证实。

欧洲指南ESGE:如果在组织病理学检查中,远端食管衬有最小长度为1cm的柱状上皮(舌状或圆形),要求包含肠化生,则诊断为BE。

美国ACG:同ESGE。

BE的组织学相关特征

不同国家的BE诊断标准

诊断BE时的三个可疑条件:

EGJ的内镜位置诊断:这个问题比较难懂

Barrett黏膜长度差异、

肠化是否为必要条件

BE的发病机制a+b:柱状上皮细胞可由鳞状上皮细胞或移行细胞转分化,或骨髓源性祖细胞迁移分化,或由残余干细胞分化而来

内镜分型(事关BE的标准内镜描述及内镜诊断):

按长度分型:作为食管腺癌癌前疾病,BE的致癌风险与其长度密切相关。

长段BE(LSBE):BE的环周长度≥3cm。LSBE的癌症发病率为每年约1.2%,是内镜重点监测对象。

短段BE(SSBE):BE的环周长度<3cm,或非环周时。LSBE发生率显著低于SSBE,其癌症发病率尚未明。

超短段BE(USSBE):Barrett黏膜长度<1cm定义为超短段BE,目前大部分指南已删除该定义,其观察者间一致性较差。

按形态分型

布拉格Prague C&M分型:以C(circumferential metaplasia)代表全周型化生黏膜的长度;M(maximal proximal extent of the metaplastic segment)代表化生黏膜的最大长度。如C3-M5表示食管圆周段柱状上皮为3 cm,非圆周段或舌状延伸段在结合部上方5 cm;C0-M3表示无全周段化生,舌状伸展为胃食管交界上方3 cm。此分级对>1 cm化生黏膜有较高的敏感性,而对<1 cm者则敏感性较差。

BE病理

目前我国、日本、亚太指南对于BE的组织学定义不把肠化作为必备条件,因此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可为胃型上皮也可为伴有杯状细胞的肠型上皮,其中伴有肠上皮化生者进展为腺癌的风险明显提高。

BE的化生上皮有如下三种组织学类型:

胃底型:与胃底上皮相似,可见主细胞和壁细胞;

贲门型:与贲门腺相似,有胃小凹和黏液腺,无主细胞和壁细胞;

肠化型:为化生肠型黏膜,表面有微绒毛和隐窝,杯状细胞是特征性细胞。

BE伴异型增生可分为腺瘤样异型增生(MUC2、CDX-2和Villin呈阳性表达)和小凹型异型增生(细胞呈立方或柱状,细胞质透明或嗜酸性,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部分细胞可见核仁;腺体趋向于比腺瘤样异型增生更小,关系更紧密,腺腔缘不太清楚,无杯状细胞和潘氏细胞。MUC5AC多为阳性表达)两种主要类型。可依靠色素、电子内镜、放大内镜+活检病理做出诊断。

早期Barrett腺癌是指来源于Barrett食管黏膜并局限于食管黏膜层的腺癌,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SM1期癌为肿瘤浸润黏膜下层的深度<500µm,其内镜下巴黎分型IIa/IIc的高度判定同胃早癌,为2.5mm/1.2mm。在BE患者中,存在男性、当前吸烟、内脏肥胖、白种人起源、遗传因素、较长的节段BE、IM的存在和异型增生这些因素的患者食管腺癌发生率升高。

内镜下监测和治疗:ER适应症:有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的巴雷特食管及早期巴雷特食管腺癌。对于低级别异型增生,可考虑内镜切除或消融治疗(部分指南建议内镜切除所有的异形增生,以获得最佳的组织学评价),或服用抗反流药物6月后内镜+活检随访;对于早期癌和高级别异型增生。

内镜监测:对于LSBE建议每2-3年进行BE内镜监测;对于SSBE建议每5年进行内镜监测。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崔利军
崔利军 主治医师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