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面恐惧症后出现的焦虑症需要进行哪些治疗?
赤面恐惧症后出现的三大并发症,尤其以焦虑症最为突出和频繁!也最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
那么出现焦虑症后,需要接受哪些治疗呢?如何才能真正康复呢?
我们从以下几点进行分享
01. 焦虑症的主要病因是后天形成的病理性记忆!
02. 哪些药物对焦虑症患者有效果?
03. 患者不宜对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抱有太高期望!
04. 焦虑症患者如何才能真正走向康复?
下面我们来详细分享:
01. 焦虑症的主要病因是后天形成的病理性记忆
过去,临床精神科有一个诊断叫“神经官能症”,又叫做“神经症”,其中包括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疑病症、神经衰弱等等。
“神经症”这个名字容易让人误解,以为这个病是大脑神经异常引起的,是生理层面的疾病。
可其实,在这个诊断还没有被取消之前,部分精神科大夫就已经觉察到,“神经症”的起病有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患者内心长期矛盾、紧张,而且生物学层面往往查不出明显的器质性病变。
还有不少大夫发现,很多“神经症”患者有一定的人格异常,比如敏感多疑的偏执型人格异常,追求完美的强迫型人格异常等。而人格异常主要是后天经历导致的。
应该说,精神科大夫能意识到“神经症”背后的心理社会因素,甚至对这类病症更侧重于心理治疗,这是非常难得的。
1980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3版出现了很多大变化,其中一个就是把“神经症”取消了,并按照不同的症状,拆解成了不同的障碍,并沿用至今。
所以,现在国际上最权威的精神科诊断指南之一“DSM-5”(《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中也没有神经症,而是分成了焦虑障碍、强迫及相关障碍、分离障碍、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等等。
受到上面诊断变化的影响,国际上另一个权威的精神科诊断指南——世界卫生组织编著的ICD-10,也取消了“神经症”,把它的症状拆解成不同的精神障碍。
我国的精神科曾经发展得比较慢,在上面两个权威取消“神经症”之后,仍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保留了这个诊断。
现在,随着不断与国际接轨,“神经症”已经基本从我国的临床精神科中销声匿迹了。不过,有一小部分还没有及时更新知识的精神科大夫或者其他科室的大夫,仍有可能会下这个诊断。了。不过,有一小部分还没有及时更新知识的精神科大夫或者其他科室的大夫,仍有可能会下这个诊断。
所以如果从“神经症”的角度来看的话,无论是焦虑障碍、还是强迫症、疑病症,它们的病因都有后天的心理社会因素。平时大众所说的“焦虑症”就属于焦虑障碍中的一种,全名叫做“广泛性焦虑障碍”。
可是,自从焦虑障碍被拆解出来之后,国内外主流精神科认为它病因不明,除了跟心理社会因素有关之外,还跟遗传因素、神经递质浓度等生物学层面因素有关,有很多精神科大夫甚至认为后者的占比更大。
其实,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大量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的实践发现,焦虑症的主要病因非常明确——是后天经历中的病理性记忆,以及患者有轻到中度的自我否定,对自己的未来缺乏掌控感共同导致的。
而在这些病理性记忆中,大部分是患者遭受的叠加性心理创伤,比如来自父母的不当教育方式,校园生活中的一些打击和挫折,来自于互联网或社会上的一些事件和信息等等。
而且,患者经历这些叠加性心理创伤时,体验到的负性情绪主要是着急、彷徨,非常担心会出现灾难化的后果,一想到就感到难以承受,进而感到更加焦虑,陷入恶性循环。
有的患者还经历过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比如他们因为表现优秀,反复受到外界的过度夸奖,感到非常兴奋、高兴,逐渐变得非常在意别人的眼光,很怕失去外界的认可和表扬。所以,他们也容易出现病理性焦虑,不断自我施压。
抑郁症的主要病因也是叠加性心理创伤,以及患者不断地自我否定。这看起来跟焦虑症的病因很像,既然病因很相似,那为什么有的患者会发展为抑郁症,有的则发展为焦虑症?
这跟叠加性心理创伤发生时,患者的负性情绪性质、认知内容有关。
上面提及了,焦虑症患者的负性情绪主要是着急、彷徨的,非常害怕有严重的事情发生,有一定的自我否定。而抑郁症患者经历叠加性心理创伤事件时,内心的负性情绪往往是失落的、悲伤的,在认知上往往是自卑、自责,极力否定自己。
不过,因为焦虑症和抑郁症的病因有一定的相似性,它们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果焦虑症患者遭受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不断增多,严重的病理性焦虑无法缓解,他们会逐渐陷入绝望、悲伤,觉得自己没有希望了,严重地自我否定,出现持续的抑郁症状。
临床中,有很多焦虑症患者伴有轻中度的抑郁症,也有很多抑郁症患者伴有轻中度焦虑症,这两个诊断会出现在同一个患者身上,有的大夫甚至会下一个相对模糊的诊断,比如“焦虑抑郁状态”等。
02. 哪些药物对焦虑症患者有效果呢?
在主流精神科中,大夫往往会给焦虑症患者开具精神科药物,包括抗焦虑药、镇定安眠药、抗抑郁药、以及抗精神病药。
抗焦虑药和镇静安眠药的作用比较好理解,主要就是降低焦虑情绪,并且帮助患者睡个好觉,令情绪进一步改善。
但令很多患者感到不理解的是:我得的不是抑郁症及精神分裂症,为什么要吃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
其实,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只是一类药品的名字,并不是只能用来治疗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
比如,有的焦虑症患者对常见的药物不太敏感,吃了也没啥效果,医生就会尝试使用一些有强镇静作用的抗精神病药,比如喹硫平,希望能解决严重的失眠问题。
还有,有的焦虑症患者在病情特别严重的时候,很可能会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此时也要服用抗精神病药来快速缓解精神病性症状。
至于抗抑郁药的使用,是因为部分抗抑郁药对改善焦虑情绪也有较大的帮助,最典型的就是“赛乐特”,即盐酸帕罗西汀片。
而且,会给焦虑症患者开抗抑郁药的精神科医生,很可能反而是经验比较丰富的。他们很可能意识到,焦虑情绪与抑郁情绪常出现在同一个患者身上,会相互影响。比如当焦虑症患者出现抑郁发作时,这会导致患者产生更严重的灾难化思维,有可能引发悲剧。
而服用抗抑郁药后,他们的抑郁情绪能有所改善。人的思维内容与情绪性质是一致的,情绪改善了,思维内容也会变得更加积极、正性,从而缓解病情。
所以,希望焦虑症患者要理性地对待大夫开的药,不要认为医生开的药不对症就擅自调药、停药。如果确实有疑问,可以跟大夫积极沟通。
本文是周晓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