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王智 三甲
王智 副主任医师
北京同仁医院 足踝外科中心

儿童平足症的常见问题和距下关节制动器手术治疗

533人已读

儿童平足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平足不等于疾病,很多小朋友的足弓需要在5-7岁开始发育后才会出现。

图片1.jpg

Staheli et al. 1987


目前引用最多的一张图是1987年 Staheli 发表论文中一张图此图横轴是年龄,纵轴是A、B两线的比值,比值越小,说明足弓越高。图中可见,新生儿的足弓都较底平。通常在6-8岁开始出现足弓。50岁以上足弓又会出现下降。

影响孩子足弓发育的主要原因是穿鞋。赤足行走的人群中,平足的发生率会较低。因此,小孩子喜欢光脚活动,是人类足部发育过程中一个正常的过程。只有足部接触地面,形成力量反馈,足部和小腿的肌肉才能在反馈作用下发育并增加力量。

现代社会,城市以及住所中,地面硬化,大多是石材与瓷砖,并不利于小朋友光脚活动。因此可以考虑在儿童间或是活动区铺软垫或临时地毯,以方便活动。

此外选鞋也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现代社会中鞋已经不单纯是用来穿,更多的家长会给小孩子的鞋过度赋能,治疗足弓、保健、增加运动成绩等等。其实小孩子的鞋子只要起到一个缓冲硬化地面冲击的作用即可。80、90年代使用的布鞋、胶鞋对足部力量发育影响较小。现在的新式运动鞋,底子过厚,或是过软,形成过大的缓冲,很多孩子会形成依赖,鞋一旦不适合,就会反复引发脚痛。具有支撑作用的鞋,较硬底的鞋,更利于小孩穿着。

平足畸形有什么特点

图2-平足外观.jpg

儿童平足外观特点

如果孩子出现平足,通常会出现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足部疼痛;二是行走或体育活动能力明显下降。从外观上,见上图,可见足跟向两侧斜,称为跟骨外翻;从拇趾侧方观察,发现没有足弓,整个足部都与地面接触。平足产生疼痛的原因,是跟骨外翻时,足内侧受到了超过正常的牵拉力量。这一力量可损伤胫后肌腱、弹簧韧带、三角韧带等足内侧的稳定结构。这些结构,是步态过程中推进力量的主要部分。这些结构损伤相应出现足推进无力。

图3-平足的足印.jpg

左侧为平足的足印,失去足弓,足部变得无力,更容易劳损

足弓塌陷不只是一个上下方向的活动,还存在水平方向的畸形。造成这一畸形的始动因素,是距舟关节半脱位。距舟关节是足部最灵活的一个关节,平足出现时,这一关节出现不匹配。关节周围的韧带和肌腱也会形成异常的力学效果,因此更容易出现疼痛。常见的疼痛是距舟关节下方的疼痛,位于足心区的内侧;另一疼痛是足外侧,腓骨下的疼痛,与足畸形产生的骨或软组织撞击有关;少数人还会存在腓骨肌痉挛性疼痛。

平足时内侧的突出.jpg

距舟关节在水平面方向,向内侧半脱位

平足症怎么治疗

下面两图是手术治疗的对比。不过平足并非只能手术治疗,也可以考虑非手术的治疗。

足部X线显示距舟关节水平面的畸形.jpg

左侧为平足症患儿,红色部分是足舟骨,黄线部分是距骨头的关节面部分。可见左侧两关节存在不匹配,红色和黄色没有整齐,为距舟关节对位不良。影像学上以距骨头未覆盖率来表示。右侧是距下关节制动术后复位的关节面。

足部X线显示距舟关节水平面的畸形-侧位.jpg

上图是同一患者,足部侧位X线观察骨结构的力线异常。可见距骨头向足底半脱位,关节上方存在脱位的表现。下图为复位后。

平足的观察区.jpg

为方便理解,我个人把足中间部分划分为三层楼,一楼是空楼,正常足没有骨结构;二楼为手术区;三楼是距骨。

有疼痛症状的儿童平足,都可以考虑进行治疗。当X线检查,不存在红区(二楼)的骨结构畸形时。考虑非手术治疗。在我另一篇文章中可参考。平足的基本概念。治疗以足垫、肌肉力量训练、足部肌肉拉伸为主。康复治疗需要考虑找到合适的康复医生。并非所有的康复医生都理解平足引发的肌肉问题。

图片2.png

选择适合自己足型的足垫,才能达到纠正力线的效果。如果足垫变形、老化、或尺寸不准确,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足垫通常可以网购普通垫,也可考虑定制垫。目前足弓垫不在医保范围。足弓垫的作用,类似于眼镜,需要长期使用以达到一个相对正常的功能。如果不使用,就不能达到。适合的足垫可以明显的改善足的形态,足弓支撑后,足内侧的“鼓包”消失或明显减小,拇外翻也会减轻。使用1个月到2个月后,因下肢肌肉力量分配改变,疼痛也会明显减轻。

小腿肌肉的部位说明.jpg

同时可以考虑进行小腿肌肉的拉伸活动。在平足症出现时,胫后肌(红色)存在劳损,而腓骨肌和腓肠肌,因足力线外翻,产生挛缩。因此,一方面要避免过度的跑跳活动,避免胫后肌劳损加重。另一方面要进行腓骨肌和腓肠肌的拉伸,使挛缩减少。长期的小腿肌肉异常,也会引发膝关节的疼痛或髋关节的疼痛。

儿童平足手术治疗的首选——距下关节制动器

距下关节制动器治疗平足是一项非常古老的技术,19世纪已经开始有欧洲医生进行这一手术治疗。它的优势是不融合关节,保留了后足关节的活动度。但是这一手术不易掌握,在英语国家,这一技术存在争议*。在国内,这一技术广泛用于儿童平足的治疗。2012年开始在国内使用,至今,已经成为儿童平足保关节治疗方式的首选治疗方式。对于有经验的足踝专业医生,准确把握适应征,并发症并不多见。

这一手术适用于8-13岁,骨骺发育未成熟的儿童。足弓低平、或后足外翻伴有长距离行走或运动后疼痛。临床检查无明显关节僵硬。手术相对微创,不需要大切口。术后可不用取出。

术前图.jpg

病例1平足患儿术前X线

术后图.jpg

病例1进行了距下关节制动器置入、内侧楔骨撑开截骨、腓肠肌松解

术后图-1.jpg

病例1术后复查可见足力线恢复正常,行走无痛。术后3个月恢复体育活动

手术治疗流程

手术治疗流程.jpg

注意事项

  • 手术主要目的是治疗疼痛
  • 大多患儿在3-4个月可恢复全量体育活动
  • 手术越复杂,恢复越慢
  • 距下关节制动器术后,通常需要2-4个月恢复正常行走和跑跳活动
  • 门诊复诊主要观察有无关节僵硬、疼痛,需要早期康复
  • 肌肉力量训练不足,可造成术后疼痛或行走姿势异常
  • 单纯平足畸形不是手术指征,需要X线检查看是否存在严重的关节脱位
  • 疼痛只在体育活动较多后出现,谨慎手术
  • 无疼痛的畸形,通常不手术
  • 孩子的主观感受更重要
  • 无法通过预防性的手术干预足弓的发育

*Smith C, Zaidi R, Bhamra J, Bridgens A, Wek C, Kokkinakis M. Subtalar arthroerei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the symptomatic paediatric flexible pes planus: a systematic review. EFORT Open Rev. 2021 Feb 1;6(2):118-129. doi: 10.1302/2058-5241.6.200076. PMID: 33828855

王智
王智 副主任医师
北京同仁医院 足踝外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