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脾益肾为基石——肿瘤相关性贫血的中医治疗
肿瘤相关性贫血,是指在肿瘤发生、发展与治疗过程中并发的贫血现象,与肿瘤本身、治疗过程相关。肿瘤患者因为恶性组织增殖活性旺盛,常存在营养物质、造血原料(如铁、叶酸、维生素B12)的缺乏。肿瘤本身也可能引起出血,造成血液成分丢失。肿瘤浸润侵犯骨髓,损伤造血微环境,会严重影响骨髓的造血功能。肿瘤组织塑造的局部炎性微环境会影响铁代谢过程,从而影响血液的生成过程。另一方面,在治疗过程中,手术、放化疗可能不同程度影响脏器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营养吸收能力的下降。放化疗、免疫治疗等治疗对骨髓造血功能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导致贫血的发生。
中医药对于调养气血、扶助正气具有独特的作用和疗效。肿瘤相关性贫血不同于普通营养性贫血,不仅存在造血原料缺乏、脾胃失养的问题,还存在肿瘤的“癌毒”与治疗相关副作用的叠加影响,导致脏腑气血功能的进一步耗损。
中医对肿瘤相关性贫血的治疗,关键还是在于调养脾肾,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主骨生髓,肾中精气受损,则无以化生气血骨髓;脾失健运,不能受纳水谷精微,消化吸收功能受损,则气血生化乏源。健脾益肾,资助受损伤的先天精气、推动并恢复后天脾胃运化过程,帮助人体本身的气血化生过程,滋养脏腑经络,促进脏腑机能的恢复。
治疗方面,中医需要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表现进行辩证论治,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类型:
① 脾胃虚弱证:
证候特点: 面色萎黄,目睛不黄,体倦乏力,食欲不振,恶心欲吐,胃脘不适,脘腹胀满,大便溏稀。舌质淡或有齿痕,舌苔薄白或白腻,脉细弱。
治则: 健脾和胃、补益中气。
方药: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加减。
② 心脾两虚证:
证候特点: 面色萎黄,目睛不黄,体倦乏力,头目眩晕,失眠多梦,心悸气短,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不调。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弱。
治则: 补益心脾。
方药: 归脾汤(《正体类要》) 加减。
③ 肝肾阴虚证:
证候特点: 面色萎黄少泽,目睛不黄,体倦乏力,腰膝疲软,头晕耳鸣,心悸气短,失眠,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则: 滋补肝肾、益气养血。
方药: 知柏地黄汤(《医宗金鉴》) 合当归补血汤( 《内外伤辨惑论》) 加减
④ 脾肾阳虚证:
证候特点: 面色淡黄,体倦乏力,目睛不黄,腰膝酸冷,精神不振,怯寒畏冷,大便溏薄,尿频而清。舌质淡或有齿痕,舌苔薄白或白腻,脉细弱。
治则: 温补脾肾。
方药:右归丸(《景岳全书》) 合当归建中汤(《千金翼方》)
当然,除了以上四大类证型以外,肿瘤患者病情多具有复杂性,常常兼夹气滞、血瘀、寒凝、热郁等因素,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治疗原则,遣方用药;并根据患者当时所处的治疗阶段,配合一定的软坚散结或针对癌毒的中药治疗。
对于一般身体状况良好的肿瘤患者,在化疗间期配合中药治疗,有助于患者血象的恢复,提高机体抵抗力,减少重症感染的风险,避免延误治疗时机,从而改善疾病的整体预后。对于身体状况不佳、不能继续西医治疗的患者,中药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联合相关的抗肿瘤中药应用,延长生存期,使患者更有尊严、更有质量地生活。
参考文献:肿瘤相关性贫血中医药防治专家共识(2021版)
本文是李琦玮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