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科普|因为优秀而被爱,还是被爱而优秀?
一个人,是到底是因为优秀而被爱,还是因为被爱而变得优秀?
很多人拼命努力,希望自己越来越优秀,以此得到更多的爱,但是在内心体验里却总是相反的,似乎不管自己怎么努力,哪怕是在常人眼里已经变得非常成功和优秀,在内心深处却总有一个声音,觉得自己是不够好的、没有价值的、不值得被爱的。
也许他们曾是必须在课业上优秀、才能得到肯定的孩子,否则他们就没有办法被看到,因此追逐优秀,就成了他们自我价值感的来源;他们不被允许失败、失败背后的情绪也从未得到过表达和接纳,因此他们的挫败感或许从未得到过镜映;于是,他们要去防御自体的虚弱感,防御自己不够出色、以至于不被注意、不被爱的体验。成年后,他们也开始带着理想化的眼光去审视和丈量别人的价值,他们看别人,往往带着自己的理想化投射,你必须要很好,才能和我在一起。
只是,将关系功利化的人,或许都是曾经被这样物化、没有被好好看见过的孩子;在他们的背后,也许是人格结构不够完善、无法镜映、看见、肯定他们的父母或养育者。
比如有个孩子,做了大量的课外阅读,在亲戚面前露了一手,但这位母亲却当着大家的面说:“你得意什么?还不都是我教的?”无论这个孩子再怎么努力,这位母亲看见的都只是自己,母亲在通过孩子满足自己的自恋,这个孩子或许再努力也没有办法得到爱与认同。
但是,努力让自己变好、变优秀、变得符合他人期待之后,就一定会得到爱吗?
有一句话说:优秀不是被爱的原因,而是被爱的结果。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生活中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人,总是能进入正面的关系。他们也许外表普通,但能吸引真心爱他们的人,也许客观上能力和条件一般,但总能拥有良性循环的事业和关系。那是因为,他们曾被充分地、无条件地爱过、接纳过。
早年拥有丰盈的被爱的经历,这使他们在成年后形成了充分内聚和稳定的自体。因此,他们总能从内部调用出良性互动关系的模板,让自己在成年的生活中赢得爱和关注。也因此,他们很少质疑自己,对自我价值有着充分的确认感,使他们拥有清晰而稳定的边界,能够抵御负面关系的入侵。
成年后,如果需要走向疗愈的通道,最大的可能,就像科胡特说的那样:回到那个原初的创伤时刻,并提供一些与原初母婴关系不同的心理环境。这样的尝试,可以经过长程的精神分析治疗得以实现,也可以通过和新的、疗愈性的客体建立关系来实现。
促进人格成熟途径,是获得新的客体关系体验:不要被熟悉的负面关系模式吸引,去找到真正接纳自己的人;找到一个和以往都不一样的新客体,去感受爱和尊重;找到给自己提供强安全感的人,而不是让自己不断付出和迎合的人。
人只有被好好爱过,才能知道自己是值得的。这是对于未知世界和领域的探索,也是建立聚合性自体、走出强迫性重复的关键。
每一位亲爱的平凡的我们,不要去恐惧爱,也不要怀疑自己。一定会有人爱你,不是因为你优秀,而是因为你就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你。
本文是张巧巧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